中国真的进入产能过剩时代了吗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只用了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告别了短缺经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告别短缺经济的喜悦很快被过剩经济的阴影所笼罩。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经济过热、硬着落、过度投资或产能过剩等词汇不断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和各种会议代表的发言中,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不确定因素。
商务部的一项调查认为,在所调查的300种生产资料(投入品)中,高达23%的产品在今年上半年有产能过剩之虞,在所调查的600种主要消费品中,71.7%的商品产出大于需求。在今年3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更明确指出,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的另外一些证据是,一些产品如钢铁的出口出现了下行的趋势,而一些进口原材料的价格快速上涨。为此,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相关部门在今年初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力图化解日益恶化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这里,我们无意于评论现有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相关政策的得失,这些政策究竟属于宏观调控还是微观调控的范畴,而是想回到问题的提出,即如何看待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一般而言,产能过剩是指产出大于需求的行业、部门或产品。以钢铁为例,有分析表明,2005年中国钢铁的产能是4.7亿吨,实际产出3.7亿吨,由此我们得出该行业的产能过剩为1亿吨。再加上在建产能7000万吨,拟建产能8000万吨,产能过剩问题不可不谓严重。然而,这样的分析忽略了需求本身可能的变化,特别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即价格下降需求可能上升。如果把这样的静态分析当作政策调控的依据,往往会失之毫里,谬之千里。
对煤炭业的调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7年和1998年前后的上一轮产能过剩调控把煤炭的产量从1996年的近14亿吨降到了2000年的不到10亿吨,结果导致了2003~2005年间一些地区出现的煤荒和煤炭价格急剧上涨。之后出现的大量投资把煤炭产量推到了2005年21.9亿吨的历史新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有关1996年或前后存在煤炭产能过剩的判断很难让人信服,显然当初静态分析的结论低估了市场需求的潜力。从根本上说,只有市场而不是有关部门才能准确判定是不是存在产能过剩。
当然,上述分析并不否认中国事实上在一些部门存在产能过剩。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现有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投融资体制。我们的粗略分析发现,在国务院文件列出的十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有八个行业由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即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资产占全行业总资产的50%以上,只有纺织业和水泥业属于非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这表明,国有企业高涨的投资冲动、可能的预算软约束和政府项目审批方面可能存在的便利等是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看得见的主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