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二)

    一、“十五”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纺织工业的市场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行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794亿元,比2000年增长137.4%,年均增长18.9%;工业增加值4999亿元,增长125.6%,年均增长17.7%;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2000年增长97.8%,年均增长14.6%;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户数由2000年的1.94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3.6万户;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从738万人增加到978万人,增长32.5%,年均增长5.7%,全行业就业人数达到1960万人;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5年实现纱产量1440万吨,增长118.2%,年均增长16.9%;化学纤维产量1629万吨,增长134.2%,年均增长18.6%;我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5%提高到2004年的36%,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的地位。

      (二)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尽管遭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加征出口关税等影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仍保持了良好的态势。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231亿元、690亿元,比2000年增长104.6%和133.5%;全行业总资产16015亿元,比2000年增长63.6%,资产负债率60.3%,比2000年下降5.2个百分点;行业供需基本平衡,产品产销率97.8%,比2000年提高0.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20.2%下降至16.9%;全员劳动生产率由34412元/人提高到51099元/人;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从1.9次增加到2.5次,显示出纺织工业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三)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开展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先进技术装备的投资不断增加。通过国内装备制造技术的升级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行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五年中,我国共进口国外先进设备189亿美元,占全行业设备投资总额的50%,同期装备的国产成套设备基本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2004年,棉纺行业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比重已达到50%,比“十五”初期提高20个百分点。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分别从20%、40%、21%提高到2005年的25%、55%和53%;多年制约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印染后整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国产印染面料质量明显改善,纺织面料出口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五年扩大了1.4倍,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从“九五”期间的50%提高到70%,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四)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十五”期间,国产纺机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份额都有明显提升。纺织机械的新产品产值率由2000年的19.1%提高到2004年的25.3%;纺机行业装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纺织工艺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如年产15~20万吨大型聚酯成套装置,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万吨单位投资从“八五”、“九五”期间的8500万元下降至1300万元,单位投资下降85%。“十五”期间新建成的1562万吨聚酯中75%的生产能力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技术,另外25%的能力虽然由国外承建,但其中60~70%仍然采用国内技术装置;我国自主研发的涤纶长、短丝生产技术使单位投资比“九五”下降了92%;目前,棉纺设备中先进细纱机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清梳联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左右,并累计出口30多套;数码印花及制网等一批新技术装备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

      纤维材料技术、面料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水平大幅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2005年,化纤差别化率已达到31%,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自主开发的竹浆纤维、蛋白纤维、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碳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纤维、芳纶1313、高性能超细纤维等新型纤维已在航天、军工、特种服用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麻纤维、竹纤维、真丝等多种天然纤维的改性技术及在织造工艺上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纺织面料的开发,提高了纺织上下游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五)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是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5年,纺织工业充分利用国家压锭解困政策的良好机遇,淘汰落后装备和技术,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一大批以新产品、新纤维、新技术,新装备为主的新型企业迅速崛起,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纺织原料结构进一步调整。化学纤维得到快速发展,在纺织原料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5%,有效地缓解了纺织工业原料紧张状况。

      家用纺织品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004年,家用纺织品行业的纤维加工量达到760万吨,比2000年增长194.6%,年均增长31%。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8:19:13转变为2004年的54:33:13。

      资产多元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纺织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户数的比重从2000年的80.5%上升到2005年的95.9%,销售收入由71.7%上升为90.8%,利润总额从76.6%增至99.0%,出口交货值由81.2%上升到93.8%;从业人数由64.5%增至88.0%,纺织行业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业上半年业绩已凉凉,下半年还能“像样”点吗?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东南亚遭遇产业链短板,国内纺织业“回流”中西部,原因竟是..…
      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详解出炉,“后疫情”时代几件大事须早作准备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