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四)

    三、纺织工业面临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潜力巨大,社会政治环境和谐稳定,劳动力资源充足,我国纺织工业已经构筑起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世界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我国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使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

      (一)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全球经济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2000年到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3%左右。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的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将进一步提高。

      2、全球纺织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使得竞争愈来愈烈

      一是以产业链分工为主的跨国生产和经营,使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常规产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掌控世界纺织品高端市场,运用市场网络主导高附加值领域,国际纺织业的竞争也由“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二是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以及北非一些国家和地区,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欧美区域性的贸易保护等有利条件,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三是区域经济同盟和经济多边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兴起,促使纺织服装业生产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战略转移,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加勒比国家,欧盟内部具有纺织工业基础的部分新入盟成员国已成为美、欧纺织产业转移重点,欧盟还制定了扶持其新成员国发展纺织工业的产业政策。

      3、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难以避免

      2005年配额取消标志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迈开了实质性步伐,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保护本国不断萎缩的纺织工业和其经济、政治团体利益,千方百计设置种种障碍阻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同时,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国际纺织品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纷纷保护本国的纺织品市场和产业发展利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将不可避免。可能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主要有:一是利用我国入世的承诺,如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工作报告书第242段“特保”条款,对我纺织品出口增长进行限制;二是利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进行限制;三是利用区域贸易集团或双边自由贸易体制进行排斥;四是利用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对我国纺织品采取反倾销等手段,抑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

      4、纺织产业高技术、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

      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流。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对世界纺织生产与消费将产生重大影响,运用复合、超细、多异、共聚、纳米等技术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建筑、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在资源、环保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以加强生态环保为目标的生物工程,新型绿色纤维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信息化技术将在企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快速反应和消费导向体系。

      (二)国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内需增长仍然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将持续增长。一是衣着类纺织品仍将不断增长。据统计,2000年到200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9%和8.0%。根据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未来5年我国国内人均衣着类纤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二是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也将随着房地产业及旅游业的增长不断扩大。据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城市人口约为1500万人。随着“十一五”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家用纺织品需求总量将大幅增长;三是随着我国汽车、建筑、卫生、水利、农业、交通、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将比2005年增加200多万吨。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纺织工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主线。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纺织工业的要求,更是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研发投入将有较大增长,使高新技术对纺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大力创建自主品牌将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二是在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扩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的采用等方面将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纺织行业重点领域实施信息化为目标和途径,使上下游产业链与市场、技术供需方之间出现全新的连接方式,加快提高纺织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

      3、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继续深化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转型期,依据不同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将继续深化,并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梯度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优势突出,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具有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加工制造业的有利条件;西部地区具有纺织天然纤维原料和石油等资源的明显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原料加工基地。构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链新体系,形成从沿海到中西部产业梯度格局的时机逐步成熟。

      4、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行政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提速,管理体系、经营体系、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将加大,投资环境更加规范;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劳动密集型、盈利能力弱的纺织行业在近期虽然会产生较大影响,但从长远看,对于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具有积极意义,纺织工业要尽快适应浮动汇率机制,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

      5、原料对外依存度加大增加纺织工业市场风险

      我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纺织原料的需求逐年增长。受土地和石油资源的限制,棉花与化纤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2005年度,我国棉花总需求量为940万吨,进口依存度为40%。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棉花用量将超过1000万吨,同期国内棉花资源可供量只有650万吨左右,由于近年来国际棉花贸易量每年保持在800~900万吨,棉花供应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市场风险加大。

      化纤原料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有所缓解,但化纤原料大量进口的问题仍然是行业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2005年我国化纤原料进口比重平均超过60%,其中涤纶的主要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56.4%和78%,锦纶的原料己内酰胺(CPL)和腈纶的原料丙烯腈(AN)进口依存度也分别高达66%和31%。“十一五”期间,随着相关化纤原料规划的实施,PTA、EG等主要化纤原料产量将有较大增长,进口依存度有望明显降低,但随着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比重的持续增长,预计化纤原料进口数量依然较大。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