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阮小明用心做人生加减法

        北京的一位政府官员曾遇到浙江一位商人,于是展开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北京官员问浙江商人:“为何你能成为富人,而我还是中产阶级?”浙江商人说:“我因为没路走了,到北京我没钱了,只好骑着车到处找路。你有路走,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可以到证券公司、银行、政府部门,你就按部就班地走了。”

        多年后,拥有10亿身家的阮小明坐在浙江台州办公室的那张跟随了他十几年的破椅子上,仔细玩味着一句跟那位浙江商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话:“化无为有,化有为无。”悟出了深深的禅意。

        减法 化有为无

        (采访阮小明并不容易。记者为此等待了足足半个月,才等到阮小明从大洋彼岸归来的消息。阮小明是凌晨四点才落地台州,记者当日早晨9点准时把采访提纲传递了过去。但又差不多等了一个星期,记者才等到答复。)

        “我确实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好好聚在一块了,大概三四个月了吧,应该更长……我今天凌晨才到家,在床上眯了下眼睛,天就亮了。然后我就来办公室了。”阮小明很直率,并不掩饰传说中的“工作狂人”形象,“很抱歉,我可能停止不了这个现状。”

        阮小明很忙,这几乎是宝石人的共识。一年中他一半时间在天上飞着,一半时间在办公室,留给家人的时间少得可怜。据说,阮小明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是晚上9点以后,那时要找他,只要打办公室的电话准没错。在宝石,还流传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出差跟阮总同一个房。”因为阮小明精神状态奇好,常常会拉着同住的员工神侃到次日凌晨,一般员工很难招架得住。

        与阮小明的工作量成正比的,是加在他头上的光环,一天比一天呈增加趋势。“全国优秀企业家”、“浙江省突出贡献企业家”“台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2005年度十大风云浙商”、“2005年中国企业商标人物50人”……当荣誉铺天盖地,对一个企业的掌舵者来说,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荣誉是对阮小明和宝石的肯定,使他一次次曝光在聚焦灯下,但也因此会分散他的精力。不过阮小明很乐观,更愿意把荣誉看成是一种鞭策,时刻提醒他不忘发展,不忘社会责任。

        传说中的阮小明,还保留着老一代浙商的“优良传统”,生活相当节俭,常常在办公室叫个盒饭解决温饱,这也罢了,关键是盒饭的内容让员工都没法看下去,一个是青菜,另一个还是青菜。他办公室的一张椅子,从创业就一直跟随着他,上面打了很多道补痕。后来因为一个媒体对这张破椅子做了个报道,阮小明才终于下定决心换了新的。当记者去求证时,阮小明很不好意思地笑,解释说,节俭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并不是刻意为之,但有些人可能认为那是做秀。

        阮小明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是为了省钱,也没有必要去这样做。我只是认为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就一直住在厂里,使自己的行为时刻暴露在员工的视线中,无形中给自己一种压力,防止自己‘变节’。”

        阮小明认为,拥有丰厚的家底,这是他们的优势,但如果新浙商不能“化有为无”,就无法取得更大的发展。

        加法 学习精神

        (这是记者第二次给阮小明做专访。第一次与他如何创业和经营企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因为对他个人的某句描述,据说阮小明颇有微词,还用红笔在报纸旁边做了批注。后来从宝石公司内部透露的消息,说阮小明其实很重视记者所在的这份业内大报,读完后还会用笔在文章旁边做批注,然后在公司内部传阅。)

        跟着阮小明做公司文字宣传的员工往往“战战兢兢”,因为阮小明对文字很看重,而且很严格,稍有不慎就会撞到“枪口”上。

        阮小明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在一些重大场合都会事先写演讲稿。一般来说,企业的这种演讲稿都是由办公室代笔的,但是阮小明有一个特别之处,他会事先让下面的员工写,而他自己也会亲自动手,最后用的稿子往往都是他自己写的。

        保持这种习惯其实还有一个典故。若干年前,浙江省一位领导去宝石考察工作,阮小明拿了下面的员工写的演讲稿上台发言,结果因为事先没有仔细看稿子,发言的效果非常差。从那以后,阮小明就坚持自己写发言稿。据业内的人士说,阮小明现在的演讲水平已经相当不错,话里行间往往可以达到一个高度了。

        阮小明精力充沛,喜欢聊天,尤其是与有学问的人聊天。“我过去读的书太少了,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休闲,来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又可以增长各种知识。”阮小明常常自嘲自己是个“泥腿子”,但这个泥腿子读过的书比很多人都要多。阮小明决不会为乱消费或为摆阔而多支出一分钱,但在买书的消费上是他个人消费中最大的一部分。

        在这种学习当中,阮小明给自己找了一个对手,也是榜样,那就是铁匠出身的、如今在全球都赫赫有名的万向集团的掌舵人鲁冠球。后者的创富童话以及对市场所表现出的纵横捭阖,都让阮小明印象至深。阮小明有自己的创富心得:“三分机会,三分人缘,三分冒险,一分天赋。”他又详细解释了这四句话,即认真研究抓机会,广交朋友结人缘,吃透政策冒风险,还得掂量一下自己究竟有哪些天赋,最适合从事哪方面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财富,才能获得成功。

        阮小明说,过去浙商靠闯劲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在时代变了,光埋头苦干不行了,新浙商更需要有学习精神,抬头看路才能走得更扎实。

        在宝石,有一种现象很有意思,每次公司的大型活动,总有一个公司员工表演才艺的环节,从唱歌到跳舞,到表演快板,宝石员工似乎无所不能。有人说这是阮小明的爱好之一,说明他是一个颇为传统的企业家。而阮小明认为,这正是宝石企业文化的独特之处。他说了一段颇有点哲理的话:“企业无人而止。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真正的人才是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为金钱而来的人才同样也会为金钱而离开,并且会带走核心技术。因此,我们注重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使员工体验到灵魂深处的满足。企业文化发展到这个层面就成为一种成熟的、根植于企业员工心理的企业文化。”

        人们说一只狮子率领一群绵羊的队伍,可以打败由一只绵羊带领一群狮子的部队,说的是领导者的重要性。但是阮小明认为宝石应该是由一只狮子率领着一群狮子在作战。

        必然反应 责任心

        (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最多的是阮小明“喝水充饥、遭人白眼、九死一生的曲折人生”。或许因为有这样的经历,阮小明对穷苦的生活有了更深一层认识,也促成了他现在对慈善事业的热情。)

        有人说中国的富人对慈善事业常常是失语的,以至在某一年引发了对中国富人“为富不仁”的讨伐。在阮小明的众多头衔中,有一个颇为特殊——台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这个职位,被阮小明印在了他的私人名片上,一起印上去的还有八个其他职位,而这个职位被放在了靠前的位置,可见阮小明还是比较重视它的。

        关于这个职位的由来,公司有员工开玩笑说是捐钱捐出来的,话虽不好听,但从另一层意思上说明宝石在慈善事业上做了不少的贡献。实际上,宝石在业内站稳了它的脚跟之后,阮小明就一直“醉心”于慈善事业,如向慈善总会捐款、安置下岗职工、出资兴建宝石桥、参与创办老人大学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其中最热心的,是对教育事业的捐助。阮小明设立了“宝石百万教育奖励基金”,用此经费奖励台州市每年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回报社会;同时还资助了椒江区教育基金、向农村捐款修建小学,帮助贫困农村解决了几百名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阮小明说,一个上了规模的企业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壮大,对社会的责任心,是一种必然的反应。

        不过,对于社会责任心,阮小明有自己的理解:“我总觉得真正的社会责任是为社会增加就业,为社会创造劳动岗位,多交纳税收,这是我们搞企业的人最大的慈善,我倾注了心力来做这件重要的慈善事业。单纯的捐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这种观念下,阮小明对捐赠的内容有了不同的方式。即使是搞慈善活动,他也希望能够“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不久前,宝石选择了五个贫困地区举办了缝纫技能培训学校,由宝石提供工业缝纫机,教那些地区的年轻人掌握缝纫本领,今后可以进工厂就业。

        在回答记者采访的问题时,阮小明用了近乎很诗意的一句话,让记者揣味至今,他说:“所有的人,都是社会的一分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