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加工显颓势 中国服装出口现拐点
- 中国纺织品出口初现“拐点”
贴牌加工渐显颓势,多方压力助推自主创牌
中国的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习惯扮演为人作嫁的角色,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度21种输美纺织品配额首次招标结果显示,游戏规则变了。
福建滑出“第一梯队”
全国有3000多家企业中标,中美纺织品协议总量的18%一锤定音。面对高涨的中标价格,相对于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福建的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黯然失色。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山东五省市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创汇最多的“第一梯队”,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创汇的80%。2005年上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纺织服装出口都有增长,从“第一梯队”中落下的福建纺织服装出口却在走下坡。
福建出口纺织服装以贴牌加工、来样加工、来料加工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状况过去20年少有改观,90%以上的企业出口的相对优势都集中在价格上。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少,特别是一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称号的企业,其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福建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都在为别人生产高额的品牌附加值。”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王启明告诉记者。福建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秘书长王宗峰告诉记者:“广东、浙江的纺织服装企业迈出了品牌新路,但类似福建的落后现状在全国纺织服装业内仍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