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缝企,想要找回新感觉
- 先行一步,构建产业集群
在河北青县,年近六旬的李汉臣近来特别忙。每天,他除了要细心把关卖到日本人手中的零部件产品外,还得抽空为自己即将动工的新厂房建设操心劳力。作为青县机械五金厂的厂长,在当地,李汉臣可是鼎鼎大名的日本“天马”配套零部件的供应大户。
“我们为‘天马’超高速M700、M800、MX绷缝机做关键零部件,精度要求非常高,被看作是‘心脏件’。目前,我们是做得最好的。”1980年代就开始涉足缝制行业的李汉臣,刚刚进入这个领域时就把握住了为“天马”做零部件配套加工的机遇。
事实上,在河北青县,这个被誉为中国缝制经济发轫地之一的北方小城,光是为“天马”做配件的企业就有上百家,因此有人笑称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就像是“天马”的一个个“卫星IV”。他们和李汉臣一样,靠着为“天马”等外资企业做配件,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目前,青县已拥有工业缝纫机及配件加工、经营企业190家,其中生产曲轴连杆、绕线器和厚料机的零部件企业就占到了四分之三,著名的零部件企业主要有友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飞虹机械厂、朱氏缝纫机件制造厂、永兴缝制机械厂等。在青县缝机业3.1亿元的年销售收入中,零部件企业就占到了50%的比例。
其实,追溯青县缝制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1973年,最初只是生产缝纫机的零部件。由于有背考天津的地缘优势和来自天津的先进技术,再加上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在那之后不久,青县零部件企业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破土而出,并自发形成了以“天马”为中心的协作体系,早早地迎来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正是在那时侯,基于产业链条和集群效应发展的良好态势,青县政府出面向国家贷款,组建了当地第一家大型缝机企业——青县缝纫机厂。
提起那段高速发展的黄金岁月,至今,当地一些企业老板仍然回味不已。他们纷纷自豪地对记者说,当年自己的企业已经在上海摆出专位参展时,现在已是业内龙头企业的某外地民营企业,那时可是连摊位都租不上。而事实也正如此,因为我国的其他零部件产业集群地,如江苏菀坪、浙江台州等,大多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因此在当时,先行一步的青县确实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业界的“领路人”。
也正是把握住了当时的有利契机,直到今天,青县仍然是我国北方缝制产业集群的重要代表。
优势不再,两大制约因囊
但是,好景不长。先发优势,青县人并没有保持太久。目前,与我国其他零部件发达产区相比,青县的缝企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企业年产值都在1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5家,而且零部件生产也主要在中低档徘徊。简单的一个比较,在行业评出的33家零部件骨干企业中,宁波占了11家,而在青县没有一家。
青县的落差似乎已不只是一点半点!
“那是因为北方地区消费层次较底、服装企业规模也较小。”有人试图这样解释目前落后的原因。但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在于技术水平的低下和合作机制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