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产业集群重演意大利式衰微
- 慧聪网皮革讯:产业集群,被专家称作“中国经济第三次浪潮的发动机”,浙江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也是25年来“浙江制造”一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主要原因。
近日出版的《决策》杂志登载了我省青年学者傅白水等人对浙江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章,我们认为,我省一些企业暂时出现的问题,并不代表产业群全部的现状,更不应该据此就得出浙江产业集群已经出现衰微的整体性结论。本文仅仅为作者的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认本文的不少观点仍然具有参考 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桐庐的制笔、诸暨的袜业等,星罗棋布的产业群成为浙江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然而在这幅兴盛的图景背后,却掩盖着这些企业老板的巨大忧虑,“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我们的企业将无利可图而迅速倒闭”,这是绍兴众多企业主经常提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隐约看到了浙江产业集群走向意大利衰微之路的前景。
浙江PK意大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块状经济在浙江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这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企业总数30.84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9065家,从业人员约800多万人。
可以说产业集群占据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块状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主要有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
当把目光投向意大利,会发现意大利产业区经济与浙江十分相似,都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低成本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为主。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从意大利中部到北部地区农村一直是小农形态,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负担较大,农民不得不从事副业生产。贵族阶层和有钱人的住房、服装、装饰品、家具、工艺品便成为农民副业生产的对象,逐渐形成了手工业传统。二战后,在手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瓷砖制造业产量占全球总数的30%,全球出口量的60%。
数以千计的中小企曾赋予意大利经济灵活性和动力,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平均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仅为43人,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是位居工业化国家之末。实际上,正是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创造了战后经济上的“意大利奇迹”,使意大利发展成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经济总量却排名世界第七。
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分布在15个州。集群地的产品主要是日用品。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占34.7%;皮鞋和鞋27个,占27.3%;家具39个,占19.6%;机械32个,占16.5%;食品17个,占8.6%。此外,还有金属制品集群地1个,化学制品集群地4个,造纸与印刷集群地6个,首饰集群地4个。意大利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是由这些企业集群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