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温州服装:同一事业 同一梦想

        我们曾经有个梦想

     

      “华服基地”、“穿在温州”、“精品加工基地”……,我们试图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前,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为温州制造正名,为自己的城市塑造一个品牌,让温州服装得到世人的尊重。我们需要很多,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不断变成熟,我们同时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温州服装商会三代领导人,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曾经离梦想很近,我们曾经甚至抱住了梦想的尾巴,但最终梦想离我们而去。

      没落的服装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温州的服装市场曾经红遍全国。妙果寺、天井栏、木杓巷、清明桥西服一条街、场桥等等,犹如昙花,虽然绚烂,但却短暂。而以此为蓝本建造起来的杭州四季青、璞院羊毛衫市场,在现在依旧人头攒动、生意红火。唯一保有一定人气的黄龙面料市场现在也逐渐走向没落了。

      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分析说,“黄龙市场相对比较松散,不够专业化,相应的配套也跟不上,因此要继续健康的走下去有一定难度。一个城市服装市场的发展能够推动服装行业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信息沟通、辐射能力都会更好。上海七浦路,广东白马,杭州四季青等都是服装高度集中的市场,现在上海对服装业的扶持大家有目共睹。”

      在众多服装市场中,人民路的温州大厦一带在当时是档次最高的。新上任的瓯海服装协会会长张文华回忆说,早在1999年,钱兴中担任温州市市长的时候,在人民中路温州大厦附近,云集了不少温州男装品牌,夏梦、百先得、金万利、北极鸥、圣人梦等品牌都有规模较大的专卖店。这些专卖店与现今专卖店的功能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做零售,而且还充当展示厅和接单洽谈业务网点的角色,零售和招商并举。原浙江金万利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宣强,回想当年的在人民路做生意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租了600平方米的店面,请形象代言人,花了600万投入专卖店的建设,形象做得不错。”

      对于加工型企业来说,人民路店铺的租金太高,而加工的利润又非常少,再加上当时的城管部门对这些专卖店的广告牌要强行拆除,因此不少专卖店逐渐淡出人民路。与业主签了5年的金万利服饰也提前2年终止合同选择退出。张文华认为,当时的模式功能太杂,专卖店既零售又招商展示,研发又跟不上,而且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很好的招商氛围,因此失去了优势。

      工业园区狂想曲

      有人说,温州有一个怪现象,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有土地的还是没土地的,都争先恐后争着要土地,甚至某些行业还进行圈地,导致大片土地闲置,而真正需要土地的企业只能眼睁睁地靠边站。

      土地无疑是温州服装企业长期以来,最为渴求的资源之一。说到土地,不仅难住了企业,也难住了政府。土地缺乏造成许多企业外迁,也是业内无可奈何的一个事实。从温州市服装商会各个分会了解到的情况是,由于土地问题外迁或在外投资的企业,5家?10家?20家?50家?100家?不,不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单一个拥有会员约250家的外贸服装分会,2004年-2005年期间,在外地买地建厂的就不下70家,主要分布在柯桥、长兴、丽水、上海、昆山、海门、盐城、无锡、晋江等地。

      外地政府给企业的绝对优惠政策,使企业们经不起“诱惑”?其实不然,“能留在家乡发展谁想走?企业要地,总是要写一大堆的申请报告、计划书、方案,可有关部门根本没有回应。”某外贸企业老总的一席话说出了企业走与不走的左右为难,“如果温州政府能够和外地政府一样,多支持我们一点,即使要企业多出钱在这买地,我们也愿意。可是温州现在连个像样的工业园区也没有,企业分布东一点西一点,各自为政。”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