晖春日资缝制企业面临困惑与期待
近年来,一些在中国华南、华中等地区获得成功的日本缝制企业为了寻求新的生产基地,开始将目标瞄准中国东北地区,其中,吉林珲春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日资纺织企业选择东北作为生产基地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降低人工成本;二是确保劳动力资源的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逐年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在上晦、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纺织企业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
与日本市场相比,欧美市场对纺织品的质量标准相对缓和,而且通常批量较大。因此,一些日本缝制企业不再单纯地将日本作为目标市场,开始有意思地加强欧洲业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确保足够的产能成为缝制企业的重要课题,而东北地区具备保证产能的要素:丰富的劳动力、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物流方面的潜在优势。不过,进入东北地区的日资纺织企业也存在两方面困惑:一是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不稳定性;二是工资水平连年上升导致企业负担加重。与此同时,日资企业期待经由俄罗斯的物流通道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日资企业关注东北地区
虽然日本缝制企业开始从沿海地区进入内陆,有的甚至将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家作为候补,但内陆地区的地理条件势必导致交货期延长和物流成本的大幅上升。
2005年11月.小岛衣料公司在吉林珲春经济开发区开设了缝制工厂,目的在于“依托稳定的劳动力资源形成面向日本市场的生产基地”。工厂已经招聘了480名员工,今后还将陆续录用1000人。为了实现规模化生产,小岛衣料的新工厂将于本月内开工,11月建成。新工厂占地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500平方米。面料、产品都通过公路运输到大连港。珲春至大连的距离约为1000公里,通常需要12小时。小岛衣料当初选择看似交通不便的珲春实际上是看好另外一条物流通道。
珲春市位于中国与俄罗斯、朝鲜的交界处。尽管与俄、朝间有着公路运输,但海运完全是空白。离珲春仅一小时路程的地方就是防川,虽然面向东海但却没有港口。如果试图通过海运将货物运至日本,必须经过俄罗斯或朝鲜的港口。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另外两条航线,一条是俄罗斯的特罗伊茨港(原扎鲁比诺港)到韩国束草港,另一条是从朝鲜的罗津港到韩国釜山港。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朴珍舜称:“珲春市正在积极努力开通上述航线。”尽管从现状来看,经由大连的物流成本相对较低,但今后如果货流量增大,海运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如果海运班次增加,就会给纺织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
困惑一 劳动力资源不稳定
珲春市的人口为25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口也不过200余万,因此一些外资企业不得不专门修建职工宿舍,积极从其他地区招募员工。总部设在韩国首尔的特来公司(原圣保鲁公司)于1995年9月在珲春成立了吉林特来纺织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内衣生产,1997年9月正式投产,年产量达到3500万件,是珲春最大的外资纺织企业。据介绍,1600名员工中有500人左右来自黑龙江、内蒙、河南、河北等地区。据介绍,公司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设立了专项奖励制度鼓励员工介绍亲友前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