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的设备改型牵出半精纺的赢利大空间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创新型毛纺半精纺工艺技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从事半精纺设备生产加工及应用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200余人令会场爆满,加座3排仍座无虚席,这种情形完全出乎主办方——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和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的意料。于是,主办方当即决定,另筹时间再安排半精纺座谈会,以便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那么,何谓半精纺?纺机厂如何与毛纺厂配合开发适用机型?
半精纺面料
顺应时尚风
半精纺工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崭露头角,它是介于精梳毛纺和粗梳毛纺之间的一项创新技术,目前我国行业内的半精纺工艺流程大致相仿,都是采用毛纺设备和棉纺设备的有机结合。毛精纺产品纱支高,织物平整细腻,但蓬松性差,且用料范围较窄,原料损耗高,产品变化小。粗梳毛纺蓬松、柔软、手感好,原料适应范围广,但支数低,条干及粗细节不易控制,易起毛起球。而半精纺产品正适应了当今休闲时尚的主题,穿着随意、体现个性化发展。其代表产品如丝绒混纺纱、超细柔软毛纱、纯兔毛纱等,既有粗梳纱的风格,纺纱支数又大大提高,条干CV值降低,起毛起球指标亦有改善。
记者从生产企业了解到,在原料应用上,半精纺产品既能加工生产棉、绒、毛、麻、丝等天然纤维,也能生产包括新型功能性纤维在内的多种化学纤维,不仅可做单一成分的纯纺,又可适用各种成分、不同比例的混纺。其所制纱线无论是应用在精纺面料、粗纺面料上,或是应用于针织毛衣上,产品风格都是独树一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作为国内毛纺行业独自开发的一项原创性技术,半精纺不仅丰富了毛纺产品的多样性,在行业中也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大约30万纱锭左右,其中山东省约有13万~14万锭。
国产设备突显
竞争优势产品
目前,国内半精纺产品档次比较高,工艺路线也已经基本成熟。在设备配置上,半精纺前道为粗纺的和毛纺设备、棉纺的梳棉机和并条机,粗纺的粗纱机,棉纺的细纱机,后道为精纺的络筒、并线、倍捻设备。另外,利用毛纺的散纤维染色工艺技术,染色需散纤染缸、脱水机、烘干机,配套切丝机、开松机。半精纺使用的设备完全可以立足于国产,价格大大低于进口毛精纺和粗梳走锭纺设备;而且设备的用工管理及操作维修水平较毛纺要高,成本却比毛纺管理要低,这些因素使得半精纺在市场上形成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半精纺纱线因其自身品种、工艺、管理的一些特殊性,设备选型还是需要毛纺厂和纺机厂共同探讨和改进。就多数从事半精纺纱线的生产厂家采用的工艺来看,以改进原料梳理环节为主,机型配置的关键点集中在梳理机的选型及毛斗喂入部分的选择上。棉纺设备的部分型号在发展中,追求的是“高速度,大容量”,而半精纺生产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低车速”,所以并不是棉纺设备型号越新,对半精纺越有利。半精纺在梳理部分大致有两种型号,一种是FA201,一种是186H,企业反馈这两种设备都能满足绒毛纺工艺要求。在喂入毛斗部分也分两种选择,与FA201匹配的大多是清梳联配套;与186H匹配的多是容积式喂毛斗或称重容积式喂毛斗。其中清梳联匹配要满足绒毛纺工艺要求。由于清车困难,体积大、流程长的清梳联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半精纺工艺不十分适合,因此,适用产品的设备选型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内的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有分别针对不同原料配比的半精纺改进设备。
配合工艺要求
设备尚需改进
由于半精纺是毛纺生产企业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发的新品种,很多企业都进行了大量的现有设备的改进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非常有意义的设备技改经验。与会的毛纺生产企业认为,半精纺与棉纺生产管理相比,突出的特点就是因品种天天变,所以工艺天天变,速比天天调。锡林、道夫的转速变化特别频繁,所以改为变频调速比较方便。并条机也是选择变频电气控制为宜。鉴于半精纺所加工的原料大多静电严重,车间湿度又大,棉纺设备适应不了,出现缠绕罗拉和皮辊等现象,使机器效率大大下降,甚至到无法开车的状态。因此,纺机专件中如皮辊、皮圈抗静电、抗缠绕的改善需要专业厂家的专业人士逐步研究解决。目前半精纺厂家多选用各种涂料在皮辊、皮圈表面处理,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车间湿度大,对设备特别是专件锈蚀也比较严重,所以设备的喷漆、电镀处理及材料选择也应是纺机厂专门来研究应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