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车世界魁首 全国销售明星 专访儒商杜时洪
- 在杰克的众多经销商中,河北蓝天缝制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杜时洪颇有特色。和大多数经销商毕业之后就直接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不同,杜时洪却是教书先生出身。86年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杜时洪,来到家乡浙江金华东阳高中做了一名语文老师。这份工作在当时算是跳出了农门,也是人人称羡。可6年平静的教师生活却让杜时洪感觉有些无聊,也许杜时洪的性格中就有着爱冒险,不甘于平庸的一面,看到周围朋友、家族内的一些人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他不禁有点心动,可这心动却不是对于别人赚钱的眼红,而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不服输劲头。那时候就觉得自己还年轻,出去闯荡总不会没饭吃。就是抱着这样简单的信念,1993年,杜时洪在一片惋惜声中放弃了教师的工作决然地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金华东阳可以说是服装行业的发源地之一,那个时候的东阳,大多数人都是从事服装生产,有服装生产就有缝纫机,和很多同乡一样,杜时洪也开始做起了缝纫机的零配件生意。
在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杜时洪有着一次成功的失败教训。他听人说缝纫机的压脚零件比较好买,就把一万多元的积蓄投资在这上面。可是杜时洪不懂零件,不知道压脚是怎么做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没有人教,没有地方可问,杜时洪就自己慢慢琢磨、查阅资料,把配方、制作的程序一点点地研究了出来,最后还真的硬是让他把零件给做出来了。可是毕竟没有经验,做出来的零件质量不过关,一直也没买出去,就是现在都还有那时的压脚零件放在蓝天公司的仓库里,可是对于自己当初的做法,杜时洪并不后悔,就如他所说,不要惧怕失败,重要的是要及时地总结,这个经验让他在以后的生意中受益匪浅。如今谈起这件往事,杜时洪的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犹如一个孩子想起自己的创举,颇有些自豪。就连杜时洪的夫人徐丹平讲起这件事情来也是面带笑意,很为杜时洪当时的钻劲和倔强感到骄傲。徐丹平说,杜时洪很喜欢动脑筋,从来不去模仿别人,都是自己在思考,做生意13年来,一直都是别人学习他们的,却从来没有他们去模仿别人的。在这个压脚生意上,杜时洪可以说是血本无归,可他却亏得漂亮、亏得实在。
这次失败并没有打击到杜时洪的信心,反而激发了他的勇气和干劲。他拿着借来的路费,贷款20万元,坚决地走上了经商的道路,这在当时真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徐丹平现在想起那时的事,还真觉得有点后怕,“我一个月的工资才60块钱,20万得攒多久,要是亏了,后果不堪设想。”也许就是当初这种压力的激励,杜时洪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也是在这个时候,杜时洪开始显露出了做生意的潜质,他避开了东阳同乡们所在的城市,而是选择了他大哥所在的城市——河北石家庄,其实杜时洪还想走得更北,可是大哥不同意,他就直接在石家庄扎下根来了,这一扎根就是13年。可能当初连杜时洪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从此就在石家庄落地生根了。
那时,杜时洪还是生意场上的新手,可他却从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肯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在石家庄,杜时洪租下了一个小店,里面不仅空间狭小,脏、乱、破地一塌糊涂,他整整打扫了一个晚上,把店子清理干净;第二天,去进了2、3万元的货;他不懂一点产品知识,就让人家帮忙把每个零件写在一张张的小纸条内,放在袋中,边卖边了解;不知道怎么定商品价格,也不好去同行的店中询问,就在进来的货价上估摸着加点,有客人说贵了,就降点,有客人说便宜了,就加点,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杜时洪逐渐掌握了商品知识,熟悉了市场价格。如今的杜时洪,一谈起缝纫机产品、市场行情是如数家珍,又有谁能想到他当时的艰辛和困窘呢?
商海变幻莫测,竞争冷酷无情,对每一个人都不仁慈,更何况是没有一点经商经验、甚至不懂一点产品知识的杜时洪呢?一开始,杜时洪也是尝尽了生意场上的艰难苦楚。杜时洪虽然不再教书,可是文人的硬气和自尊心却在他身上扎下了根,再加上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生意,心理障碍也很大。别的经销商都是去厂里拉关系、吃饭、喝酒、打麻将,在当时的很多经销商都是一个房间,一摞样品,一叠发票、一桌麻将就可以搞定订单,获得的利润也颇为丰厚。可杜时洪却从来拉不下面子走这样的推销道路,也许他根本就不屑于这样的推销方式。他只选择最老实、最艰辛、也是赚钱最少的路—市场化的道路,进最好、最便宜的货,卖最合理的价,实打实地去做生意。每天奔波于各进货商之间的劳累,独在异乡的孤单和无助,同行们的恶意打击和排挤,生意场的不顺利,一度也让杜时洪觉得非常灰心丧气,甚至产生了不想再干下去的念头,可是在夫人许丹平的扶持和开导下,再加上自己永不言弃的性格,杜时洪终于坚持了下来,靠着自己经商的诚实和信用,在顾客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慢慢在石家庄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