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企决不屈服外部压力
- 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苏超英近日表示,针对欧盟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做法,中国一批制鞋企业正在积极应诉和抗辩,同时让产品向中高端方向发展,争取与国际同行在全球化进程中达到共赢。
苏超英说,欧盟委员会对产自中国的皮面皮鞋实施4.8%~19.4%的临时性反倾销税,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集中表现,不仅违反了公平贸易原则,也是针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做法。目前,我国已有10多家制鞋企业积极抗辩,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在积极引进国外高质量原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各类人才的同时,也在逐年增加对国外包括欧盟的高档皮革制品及鞋类产品的进口。自1994年开始,我国政府已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自主降税,我国鞋类产品的平均税率已由45%降到20%。国外优质皮革化工材料已占中国皮革工业全部用量的60%,五金配件和鞋类配套产品进口也都有大幅增长。
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皮革工业及鞋类产品进口总值达到91.8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中,生皮进口同比增长6%,成品革进口同比增长9%,毛皮服装进口同比增长219%,鞋类进口同比增长37%,箱包进口同比增长44%。进口的不断增加,显示出中国市场对国外优质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苏超英表示,这说明中国鞋企是在与国际同业错位竞争中发展的。
而我国皮革主要出口商品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下降。今年上半年出口107亿美元,出口增幅同比下降1.2%,鞋类产品出口98.5%亿美元,出口增幅同比下降7.7%。其中皮鞋较去年同期下降15%,欧盟对我国皮鞋产品实施反倾销所造成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据悉,对欧盟应诉和抗辩的我国制鞋企业中,目前只有广东一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享受应有的公平税率。虽然其余企业均未获市场经济地位,但他们仍将继续抗争到底。
今年9月5日至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皮革展和国际皮鞋展期间,第25届国际鞋业大会将同期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国际鞋业大会,会上我国制革和制鞋企业将与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商协会及有关组织的负责人共同探讨中国皮革、皮鞋产业努力适应国际制鞋业生产及贸易格局的转变,逐步变鞋业大国为制鞋强国。
目前,我国森达、百丽、奥康、康奈、吉尔达、双星等一批著名品牌的制鞋企业正在成为重要的中高档皮鞋基地。惠东、壁山、成都、温州、江都、晋江等地的制鞋企业也在改变“以量取胜”的传统做法,千方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国内外市场。浙江海宁、河北辛集、浙江桐乡等皮革重要生产基地,推出了一大批包括“2006年中国真皮标志优秀品牌产品”在内的名牌产品和生态皮革产品。这次他们将集聚上海,在国际同行面前展示2006年度中国真皮衣王、真皮鞋王、真皮名装、真皮名鞋和中国箱包等品牌企业最新设计的时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