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
- 大连曾是中国服装产业的“重头”,但如今与国内几个主要服装集群地相比差距明显大连服装企业大部分不会“卖衣服”,不具备市场开发能力,仍然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大连服装行业深度调查系列报道之三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本报记者马嫱摄影王士俊
据了解,虽然大连国际服装节是中国最早、国际化水准较高的服装节,但大连的服装产业发展得还不够理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全国服装百强中,大连市至少有八九个企业名列其中,而现在,只剩下大杨集团一枝独秀了。
毋庸置疑,和南方相比,大连的服装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抑或是市场占有率,差距都较大。有人说,现代服装业正进入一个花样年华的时代,那么到底是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呢?
大连曾是中国服装产业第一阶段的“重头”
大连是中国自北向南沿海线上第一个服装产业经济集群城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大连为首的东北服装产业就曾创造过辉煌,当时的产业经济指标、企业规模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已有18年历史的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便是大连服装辉煌时期创办起来的,它是中国第一个大型专业服装交易展会。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服装产业第一阶段的“重头”是在大连。
应该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连服装纺织产业经历了改革、调整、发展的全部过程,也经历了辉煌过后的阵痛。大连服装纺织产业在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上先于南方。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家自身意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大连服装纺织产业发展逐渐放缓。在这期间,东南沿海各省的服装纺织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大连则进入了低谷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连服装纺织业有所回升。
规模小、名牌少成为大连“胸口的痛”
与国内服装发达地区相比,大连服装业和国内几个主要服装集群地存在着差距。大连市除个别服装企业外,总体看企业规模小、产能低、分布散、名牌少。大连市服装产业整体规模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服装强市中已经落后。因为没有成批量的品牌企业出现,无法形成集团规模化的联动和聚集效应,无法在国内形成区域整体品牌和声势。
另外,大连服装产业盈利水平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大连服装加工比例很大,因此从企业财务数据反映出,无论是资产还是产品的盈利能力都不强,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与大连服装人才技术基础和历史地位很不相称。
企业家观念束缚了行业发展
是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企业自身”,大连一位服装企业的资深经理人这样表示。
中国服装协会每年评出的“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和“利润总和百强企业”,大连企业所占的份额是少之又少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这几项硬性指标中,江浙企业霸占了近七成份额。
大连的服装企业老板们却似乎不因此而着急。
“大连的服装企业传统业务多是做加工的,给日本加工,给韩国加工,给国内其他品牌加工,现在也可以给国际知名品牌加工。收益很不错,年初就可以算出来一年可以赚多少钱。”一位服装企业老板如此对记者说。
按照常规,一个这样的制造基地,要打造品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连服装品牌做不起来,老板的观念问题是大问题。
“做企业就是要追求利润!每年可以赚多少钱自己可以很清楚,工厂管理好了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管理费用低,效率高,产出也高。自己搞品牌没有经验,花费大,风险也大。
“我们有加工也有自己的品牌。当时做品牌的想法很简单,我可以为知名品牌做加工,为什么不可以自己来做。”一位大连服装企业老板这样说。他也承认,做品牌和做加工区别非常大,“以前我们来样定做就行,现在要自己设计和决定款式,保证产品质量,安排渠道,做售后服务。这一块儿操作复杂,算起来利润并不比做加工多多少。”
一位服装企业的资深经理人表示,大连服装企业普遍喜欢国外订单,而也正是这些不断维持企业的国外订单,让企业在国内市场犹豫不前。由于大连有着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本地服装企业接纳的国外订单量普遍比较多,他告诉记者说,“国外订单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量大,即使是利润(加工费用)很薄,但是由于量大也能赚些钱维持企业。”
比较而言,服装企业要自己拓展国内销售渠道,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而上述服装企业的资深经理人表示,“如果企业过分眷恋加工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也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因为仅仅做加工,企业就不会有任何创新。”
产业断链拖了大连服装发展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