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大连服装节的冷思考:品牌之路有多远

      9月16日晚上,第18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节在烟火的绚烂中落下帷幕,与此同时,大连服装业内人士相聚星海会展中心观景台,进行了一次家庭聚会式的高峰论坛,纵谈服装产业的态势和发展方向。

      谈到大连的服装品牌,能够提及的无外乎创世、桑扶兰、思凡、卡洛佳等有限的几个。虽然服装节年年开,但是大连人身上的服装却少见自己的品牌。大连人在17年前创办服装节时,是得益于兴盛一时的大连服装产业的有力支撑。当时,大连拥有近千家服装生产企业,也拥有数十个“国优”、“部优”的服装品牌。早期的大连服装节是这些本土服装企业在唱“主角”。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南方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异军突起,大连的服装产业开始衰落了。此后,大连服装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完成了一次“蜕变”。有人用“狐假虎威”来比喻服装业的贴牌生产,“蜕变”后的大连服装企业开始在贴牌生产中积累资本和经验。事实上,是服装节为大连服装企业搭建了最初的贴牌生产的贸易平台,掘到了贴牌生产的第一桶金。

      在本届服装节受到海内外服务关注的“卡洛佳”品牌拥有者大连富伸公司董事长邹云光介绍,富伸公司也是靠贴牌加工起家的,在给洋品牌打工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资金、技术和营销的经验,于3年前开始了尝试品牌运作。  “这是一次冒险的选择。”邹云光说,培育一个品牌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而是囊括了服装文化的全部内涵,从设计、生产到营销,一切都要靠品质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同,诸多环节中有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品牌的塑造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正因为这样,更多的大连服装企业目前还停留在给洋品牌打工阶段,不敢贸然涉足品牌打造。

      大连三特服饰有限公司的老总冯正信分析,大连服装企业大都是加工型企业,做的是有限的出口订单,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含量不足,再加上劳工费、加工费等各项开支,利润空间有限。要想在大连做自己的服装品牌,除了降低成本、改变传统的服装设计理念,更要形成行业间的有序竞争,各企业间相互弥补、互相帮助,磨合成良好的行业氛围,在服装业内达成共识,打造真正具有大连特色的服装行业的模式和理念,建立大连本土化的服装产业品牌。

      尽管做品牌是有危险的,但品牌意味着附加值,甚至更多。大连服装业内人士表示,走品牌之路才是大连服装企业的发展道路。邹云光认为,当年“洋水淹七军”式的饮料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当时只有娃哈哈独撑中国饮料品牌的局面。服装行业也是一样,如果外国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软战争”继续下去,中国将成为外国人的加工厂。邹云光说,为什么提到服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意大利、法国?与会者都清楚其缘由,这是因为意大利、法国的城市文化与它们的服装行业建立了一种无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所以他们的品牌、他们的服装理念可以在中国流行,是中国人对其文化的认可和文化蕴味的理解。本届服装节上,大连市政府正式推出服装产业创意园项目,这对培育服装品牌将是很好的机遇。服装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竞争,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可以带动一个品牌,而中国缺少的就是国际一流的领军人物。而服装产业创意园的启动,将是大连乃至中国服装产业的又一次“蜕变”,虽然充满了变数,但已经到了必须一试的关键时刻。

      中国的服装企业一直在模仿欧洲、日本、韩国的设计风格、款式,但真正学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究竟有多少?中国服装行业能够走到像皮尔·卡丹那样具有国际风范的品牌的距离还有多远?有人说,十年之后中国服装行业的产业链将会打造齐整。与会的业内人士分析,大连是个不排外的城市,正以其博大的胸怀其招贤纳士,大连将以服装节搭建的国际平台为载体,通过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与汇集,夯实基础,逐步打造出中国的时尚之都。(王金海 张世安)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