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制造”深入人心 关注中俄贸易“标准化”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对俄进出口总值26亿美元,增长16.4%,占进出口总值的46.8%,俄罗斯仍是我省第一贸易伙伴,中俄经贸不断升温,前景看好。但由于两国在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不统一,总存在着贸易摩擦,贸易技术性壁垒制约着双边贸易的发展。近日双方举办“中国(黑龙江省)·俄罗斯(远东地区)标准化论坛”,两国专家、学者就“标准化与中俄经济贸易”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达成实施标准化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经贸合作的共识。
“倒爷贸易”佐证没有标准就失去市场
标准总是和贸易紧密相连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贸易”,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强化标准化,是巩固我省对俄贸易地位的先决性条件。没有标准就会失去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我省对俄边贸中“倒爷贸易”一度的负面影响就是最好的例证。
1992年前后,随着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一度急剧下滑,市场供给不足,适合俄罗斯国民要求和购买力的中国商品便通过“倒爷”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可以说,在一个时期,来自中国的服装纺织品等产品占据了俄罗斯市场。但由于倒包的产品不是按标准生产,假冒伪劣潜滋暗长并迅速蔓延,俄罗斯人由热购中国商品转而拒绝中国商品。因为产品无标准、质量无保证,在俄罗斯经济最不景气,对中国商品需求量最大需求品种最多的时候,自断了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最好机会。
鉴于“倒爷贸易”破坏了“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国家和我省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和监管力度,从而使俄边贸产品标准、质量产生了根本变化,一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商品和名牌商品不断加入到对俄贸易中来,使中国商品的信誉迅速恢复和提升,贸易量大幅增加。“倒爷贸易”警示我们没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商品,就没有在俄罗斯市场的立足之地。
强化标准化是战略升级重要环节
当前中俄经贸合作正经历着重要的结构性转型:合作的方式由单纯贸易向相互投资、技术合作过渡;合作主体从“游击队”向“正规军”升级;合作规模由“零打碎敲”向“大宗买卖”转化。在这种重要的“质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合作方式的转变使过去“倒爷贸易”使用的简单的“以货易货”或“现金支付”方式成为过去,符合国际贸易管理规范的做法正成为中俄经贸的主要方式;合作主体的变化意味着中俄两国的大公司、大企业正成为中俄经贸的主体,标准化就成为中俄贸易战略升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