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我国服装业亟待通过品牌发展控制国际市场零售终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28日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的中国男装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产业将从产能扩大型转向更新改造型、产业升级型。我国服装产业对国际服装市场零售终端的控制能力将是产业提升的重要衡量指标,这需要服装产业通过加强品牌培育,逐步提高自有品牌出口的比重,提高品牌贡献率。 

      美国最近公布的一份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提及,中国的服装产业已具备制造任何种类任何档次服装产品的能力。事实的确如此,我国在近7年的时间已成为纺织品服装的第一出口大国,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品牌都有产品在中国加工生产。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两个问题:去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纺织贸易摩擦增加,出口压力加大;棉花需求量增加但国内棉花生产保持稳定,因此年进口量将超过400万吨。化纤原料更是大量依赖进口,价格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但化纤下游产品价格却很难上涨,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纺织业进入一个加强结构调整,从产能扩大型转向更新改造型、产业升级型的新阶段已经势在必行。《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纺织产能年均增长6%,从2005年的2690万吨增长到3600万吨;纺织出口额年均增长9%,从2005年的1175亿美元增长到1800亿美元;整个纺织工业的总产值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15%左右。这组数据显示,产量增长速度低于产值增长速度,说明“十一五”期间纺织产业的目标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进步和品牌贡献率。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纺织品服装出口是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很低,尤其是还没有知名国际品牌,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服装是产业生产链条的终端,品牌贡献率的提高会较多地体现在这个子产业上。我国服装企业在品牌创建方面已进行了多年探索,但目前出口服装产品中自主品牌仅占10%,90%仍是贴牌加工。高勇建议,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做得不错的品牌,今后可以将目光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控制终端的消费市场,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实现对国际服装零售终端市场的控制短期内不能完全实现,但至少“十一五”期间,可以将我国服装产品自有品牌出口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15%,甚至20%。

      中国男装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由中国服装协会、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