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装出口隐忧重重 风口浪尖谋对策
- 在温州部分鞋类产品面临欧盟反倾销危机的时候,服装出口还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不过这种繁华的景象已经掩盖不住其中的隐忧。积极地早作准备、有效地寻找对策才是明智之举。
其实,服装出口已经遇到了风口浪尖。
去年这个时候,服装出口业曾经吓出一身冷汗,欧盟和美国在举起了反倾销大棒后又与我国达成了出口配额的协议。
但就在4月初,美国商务部又就中美纺织品反倾销第一案———“中国艺术画布倾销”做出终审裁决,对中国画布出口企业以77.09%至264.09%的惩罚性关税,其中绝大部分企业为264.09%。而此前中国画布出口美国的税率仅为6%。
宁波康大进出口公司董事长许观良认为,艺术画布是薄利产品,税率超过40%左右就很难有赢利空间,所以美国作出的高达264.09%反倾销税率,实际意味着对中国企业的全面封杀。
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怀滨说,中欧协议和中美协议的签订仅仅是暂时平息了我国与欧盟和美国的贸易摩擦,但我国纺织出口仍可能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委员会主席奥吉此前表示,他将继续监视中国,并且随时准备在2006年提交特保申请,因为“综合双边协定保留了美国纺织工业继续提交特保申请的权利”。同时,欧盟一直跟在美国背后“趁机下手“;一旦美国一有风吹草动,欧盟极有可能对中国纺织企业启动反倾销调查。
随着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限制即将取消,对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来说,反倾销、提高进口关税和特别防护措施将成为其管理及限制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的主要手段。世界主要纺织品服装出口国近来也纷纷表示担心,在后配额时代,主要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将越来越多地采取反倾销调查、诉讼的方式来限制进口纺织服装产品。
实际上,服装出口的隐忧远远不局限于反倾销问题上,我国服装依靠低价的优势又能走多远呢?
浙江省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第一大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以上。但出口产品的价格往往非常低,袜子卖到21美分一双,领带卖到1.6美元一条。2005年,我国服装对美出口数量增加了98%,金额只增加69.6%。如果金额增幅与数量增幅相同,则可以多增长大约27亿美元。这笔钱哪里去了呢?显然是到了进口商和批发商手里,其中相当部分落进了美国服装集团腰包,变成了他们的利润。
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服装金额增长了69.6%,平均单价却比上年下降了14.2%。相伴随的是,尽管去年中国输美服装比上年增加了62亿美元,但仅这12家服装巨头的销售收入就暴增了50亿美元。
原因是我们40%以上的出口是加工贸易,话语权太弱。企业之间竞相杀价,国外进口商坐收渔翁之利。
与此同时,这种价格优势现在在面临着渐渐丧失的趋势。一方面,相互的价格比拼,使我们产品的利润空间很低,已经到了降无可降的余地。另一方面,我们的加工成本一直在上升,土地、厂房、能源、原材料的成本都存在着上涨的巨大压力,工资成本的上涨更是不言而喻。大批80之后出生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对生产环境、职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劳动薪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地区严重的民工荒和招工难问题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区的产品出口依靠单纯的低价优势的路几乎走到了尽头。怎么寻找突围之路,成为摆在温州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