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制造的“国际时装”

        台湾商人王效兰收购了Lanvin,香港商人潘迪生收购了ST.Dupont。时尚界除了中国元素外,也出现了中国资本力量。

        然而,对于上述“旧闻”,就算是热爱时尚的中国人也未必全部清楚。曾经花费万元以上人民币购买Lanvin西装的某时尚男士听到这个事情后表示:“Lanvin变成台湾的了?那我以后要考虑一下(是否购买)了。花那么多钱买个国产货,太不爽了”。虽然Lanvin易主后并未改变生产地,但对于并不了解时尚行业的消费者而言,很容易将“中资”和“国产”两个概念盲目等同起来。

        别说品牌为中资或者华人掌控了,就算是部分产品在内地生产,都成为诸多高档时尚品牌需要漫不经心忽略的事实——毕竟中国目前的高档时尚产品的消费,主要还停留在对于品牌、产地而非设计及品质本身的消费,“中国元素”也许可以取悦海外消费者,但在中国却有可能成为“销售毒药”。

        比起这些中国力量的低调,另一些中国力量则高调得多。

        在上海,除了恒隆、外滩X号、迪生等顶级购物中心,其它诸多一线购物中心里,都可以看到大量以英文字母标识的品牌。

        它们有的采用大量红色木料,使自己和Ralph Lauren或者Brooks Brothers这样的美国老牌男装看起来非常类似,有的标明品牌创始的日期,比如18XX年等。当然,售价也绝对走的是高档路线,千元人民币以上的衬衫,三五千起的西装——不过,面料做工的确也不差。“怎么平常在时尚杂志上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牌子的广告或者介绍?”在这样的店铺里,你除了可以看到爽快付钱的中年男子,也可以偶尔听到些来自年轻人的疑问。

        这并非因为年轻人的知识浅薄,而是这些品牌本身经历曲折。在这些品牌的官方网站上,你甚至会发现它们中的一些,注册地在中国。

        一位从事外贸服装生意,对此行当颇为了解的内行这样解释个中奥妙:“这些品牌不过是中国制造商到法国或意大利买的当地小品牌,然后利用内地的生产基地打造出来专攻内地市场的所谓国际品牌而已。这些制造商往往以前帮国际品牌代为加工,因为不甘心只赚加工费,才利用某些中国消费者的崇洋心理,收购国外品牌。”因此,这些所谓的国际品牌,是真正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中国销售的品牌。 

        事实上的情况是,一些中国本土设计师设计的品牌已经开始被国际买家注意,并被引进日本、伦敦等国际市场,而这似乎与品牌的注册地、设计地及产地无关。从对时装设计地及产地的关注,过渡到对设计、质量本身的关注,或许才能让中国时装产业真正地走向国际。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