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威海纺织服装业:何时不再为他人做“嫁衣”?

        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市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总计约有2000家左右。市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数字表明:“十五”期间,我市服装产量排名居全省前三位,年生产能力达2亿件。

     

      但在威海、在省内,服装业的“威海制造”并没有与产量相匹配的名气。威海消费者能够很熟练地说出的地产服装品牌没有几个,而常穿地产服装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么多服装哪里去了?市经贸委的答案是:出口了。来自市经贸委的统计显示,全市有出口业绩的纺织服装企业共有676家;纺织服装企业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海外,年出口创汇6.5亿多美元。纺织服装是我市重要的出口创汇行业。

      出口,曾经为威海的纺织服装创造了辉煌;但今天这种“有实无名”的现状给传统强势行业带来的是尴尬。

      出口,让威海服装做大

      威海纺织服装行业的壮大依赖的是国际市场。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市部分服装企业开始通过省外贸公司向日本、韩国等出口服装,走上了外向型经济之路,并不断发展壮大。

      90年代初,随着国家放宽进出口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纺织服装自营进出口权。同时,凭借“金桥轮”这条中韩海上黄金航道以及毗邻日本等国的地缘优势,我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走加工出口之路,纺织服装业得以迅猛发展。民营及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带动威海纺织服装业异军突起,生产规模迅速膨胀。

      进入21世纪,在国家更加宽松的进出口政策促动下,我市纺织服装业进入全面繁荣阶段,纺织服装产量激增。数据显示,2000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出口额为3.74亿美元,而今年前8个月服装出口额已达6.47亿美元。

      “尽管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生产能力和总量不断膨胀,但仍然没有摆脱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的现状,我市的纺织服装业仍处于产业低层次发展和竞争状态。”业内人士指出。

      “打洋工”之路越走越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威海富泉进出口有限公司就一直从事服装加工出口业务,目前公司年出口额达到1500万美元。尽管近几年出口额大幅增长,可总体利润并未提高。“加工利润率本来就低,加上这几年加工出口企业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减少,利润越来越少了。”公司总经理郑威明深有感触地说,“给别人加工只是维持生存,谈不上发展,这个路只会越走越窄。”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