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OEM探索:OEM能走多远?
近年来,“如何看待OEM”在服装界成为一个思考乃至争论的热点。所谓OEM,即英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缩写,全称为“原始设备制造”,是国际化分工的产物。OEM之于服装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做OEM还是做品牌的反思。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OEM究竟能走多远?记者试图通过浙江服装业关于OEM的探索,对战略机遇期即将到来之时的产业创新作一番解读。
光靠低成本是不够的
在服装界,“浙江制造”已经成为一面令不少其他区域的同行马首是瞻的旗帜,今年在各种因素制约服装出口的不利环境下,一季度浙江服装的出口的增长速度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浙江服装的优势在很大意义上说是OEM的优势。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浙江服装企业制造的产品,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市场纵横驰骋,低成本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服装业这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低成本就是企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一位服装老板这样表示,对于浙江中小服装企业来说,OEM带给它们最大的价值,无疑是与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接轨。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服装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到底有多低——根据美国《商业周刊》去年12月的调查,中国服装行业熟练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为73美元,比印度尼西亚(75美元)、多米尼加共和国(102美元)、洪都拉斯(300美元)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都要低很多。庞大的人口基数提供的大量可选择的低廉劳动力,是中国OEM企业起步的最初推动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浙江服装企业的资源和原材料的成本在不断上升,OEM成本上升的结果,导致企业或将生产成本的提高转嫁到产品价格上,或者通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来摊薄单个产品的成本,但是扩大生产规模又谈何容易?!
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单纯的制造和生产基地,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中必然不会占据重要地位,因为这种制造和生产基地更多依赖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其特征是“转瞬即逝”,较短时间内就可能转移到其他国家。著名产业集群专家王辑慈,甚至担忧浙江服装OEM有可能造成的“空洞化的危机”。
要保持OEM的优势,仅靠低成本是不够的。一份来自浙江省的研究报告称:浙江制造业眼下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可能来自由低级产品向高级产品的转型,而绝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能力又如此匮乏。与此同时,缺乏创新能力使得“浙江制造”只有屈居国际垂直分工的末端,大量低层次的出口产品处于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只能分得国际市场最单薄的利润份额,并且不得不频频遭遇种种非关税壁垒限制和反倾销指控。在国际市场,“浙江制造”甚至成了廉价品和中间产品的代名词。
浙江服装业的OEM危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危机”。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资源和原材料成了当然的稀缺资源。浙江也成为中国大陆资源匮乏的省份,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浙江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浙江服装制造业长期受制于“面料业瓶颈”的限制——高档面料以及新面料基本上得依靠进口,这使得上游利润始终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国外企业给中国企业分开下单,也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对于很多OEM企业来说,掌握了资源和原材料就意味着掌握了控制成本和扩张规模的能力。浙江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大都依赖省外或境外,现在向上游原材料和设备投资,将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的可控性。宁波雅戈尔,原来只做服装成品,现在斥巨资做高档面料无疑是明智之举。有识之士指出:由于浙江服装产业较轻,易于模仿,进入门槛低,因而不可避免地陷于过度竞争的境地,并随着生产要素价格逐步上扬和市场份额不断分割,整个制造业利润的急剧减少将成为一种必然。谁能够重新整合产业链,就可能夺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服装业近年来出现了一种ODM趋势。ODM是英文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的缩写,意即“原始设计制造”,指的是按照委托企业要求,由公司设计并生产,但是不使用本公司的品牌,也不负责产品销售。这无疑是比OEM更高级的做法。比如在IT行业,台湾地区把自己设计制造的产品展示给国际品牌商,得到国际品牌商的认可后,就可以接单该产品的制造加工。在这条价值链上,台湾制造商已经绝对不是被挑选者了,研发和设计上的优势为它们带来了更多与品牌商博弈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