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浙江服装跳出“制造”谋发展

      随着宁波杉杉集团多品牌运营、温州美特斯·邦威集团的虚拟经营等商业模式的成功推出,浙江服装跳出“制造”谋发展。

      “浙江绝大多数服装企业都从制造业起家,往往缺乏商业想像力。”浙江省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说,“无法想像Zara这样的国际服装品牌,在中国凭借其成功的商业运作,仅上海南京路的1家旗舰店每天销售额就达100多万元,一年就赢得了近4亿元的女装市场。”

      陈国强所说的西班牙品牌Zara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制胜。Zara定位中端,选择最好的地段建旗舰店,规模相当于小型购物商场。顾客在店内可以随意挑选、试衣,为消费者、特别是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带来一种独特的购物体验。

      依靠几百名设计人员,Zara每年推出近12000种设计款式,一款产品从设计到摆上货架,只需10至15天,与国内服装企业6个月的周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每种款式在同一家店面的数量、型号都很有限,新款上架周期不超过两周。这给消费者两种印象:一是Zara服装销售得很快,二是店面总是新的。Zara还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实现对于每个商业环节的控制。Zara门店经理负责货品销售情况,并预测需求向总部订货,总部通过互联网把这些信息汇总,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生产和发货。

      “Zara带来了品牌和全新的商业模式。”一直为Zara做贴牌加工的杭州汉帛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志伟感慨地说,“制造是服装产业链中利润最薄的部分,大量的增值来自设计、流通、服务、品牌。”

      “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虽然从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处于世界服装产业链的底端。”陈国强说。以浙江为例,2005年全省服装出口交货值达518亿元,居全国前列,但出口平均单价仅为3.7美元。

      摆脱同质化竞争

      浙江一些服装企业老总一谈到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升级等问题,习惯于从如何改进装备、加大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来考虑。“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的服装品牌的产品都是在浙江生产的,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已经不错了。”雅戈尔集团副董事长李如刚说,“雅戈尔目前只是工业品牌,既不是商业品牌、也不是设计师品牌,没能做到让消费者一提起衬衫首先想到雅戈尔。”

      “国内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早已不是‘经久耐用’,而是更多提供个性体验和满足多层次消费心理需求。”陈国强解释,“很多服装制造企业没能及时抓住这种变化。”

      强调跳出制造业考虑产业升级,一方面,国内品牌存在的质量问题不在于设备、技术,关键是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服装产业中,服务和流通环节的价值超出制造环节10倍甚至数十倍,更有潜力可挖。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