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北方 俄罗斯商机渐显——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考察团赴俄考察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市场对纺织服装的需求。这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服装市场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广大厂商的关注。
面对俄罗斯市场的发展,作为近邻的中国遇到了难得的机会。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一系列规模盛大的活动已经拉开帷幕。在新的形势下,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中俄贸易关系、加强双边贸易合作,对促进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9月18日至28日, 由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田民裕带队,浙江新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宁波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宁波鄞工缝纫机有限公司、上海宝马缝制设备有限公司、义乌市东方缝纫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市蔡杰飞缝纫设备商行参加的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考察团一行11人,对俄罗斯市场进行了考察。
俄服装市场产销量均在增长
9月19日上午,抵达俄罗斯的考察团一行与俄联邦轻纺工业商会进行了会谈,听取了商会会长FOMIN先生关于俄罗斯服装行业情况的介绍。
田民裕理事长介绍了中国缝制机械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产品现状,希望俄罗斯服装厂家能够全方面了解中国的缝纫机,扩大对中国机器的采购订单,也欢迎俄方参加2007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
俄罗斯现有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约200家,大部分生产休闲装,主要分布在新西伯利亚、彼得堡、莫斯科等地。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大为好转,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市场上对服装的需求日趋旺盛,推动了俄国内服装业的发展。1998年俄金融危机后,服装工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2005年,俄罗斯服装市场总值已接近300亿美元;2006年1-3月份,俄罗斯纺织和服装产量与2005年同期相比明显增长,增幅达到9.6%,皮革、皮革制品及鞋类产量同比增加了11.8%,其中,主要服装品种中,西服类增长了32.5%,裤类增长了16.7%,上装减少了2.3%,大衣和半大衣下降了14.9%。
近年来,俄罗斯出现了不少小型服装企业,其经营策略灵活,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单品种大批量生产转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乃至单件缝制,产品销路较好。原来一些比较有名的服装企业(如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西装厂、“温别尔”服装厂和圣彼得堡的“红五月”服装厂等)纷纷同法国、德国及意大利等国服装企业开展合资生产,其产品在质地和款式上与西方产品相差无几,却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俄罗斯人是注重穿着的民族。因此,俄服装市场凸显这样的特点:一方面,服装款式和色彩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需求结构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另一方面,因居民贫富差距很大、民族人口构成复杂,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市场导向困难。
目前,俄罗斯本上生产的西服在市场占有的份额达70%,基本上属于中低档商品。少数较有名气的佼佼者试图生产中档和高档西服,创出自己的名牌,如“女布尔什维克”、“FOCP"、“斯拉夫女人”等,年利润超过500万美元。它们的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著名时装设计师设计的款式、利用先进的裁剪和生产工艺缝纫制作的,质量上并不比进口的中档西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