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年“标准”
诚信为本 品牌兴业
老一辈标准人给“标准”留下了引以为荣的历史,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标准”品牌本身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六十年来,几代“标准”人铭记“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企业信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走出品牌兴业的成功之路。
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标准”奠定基础、形成品牌的一个时期。“标准”牌工业缝纫机成为品种最多的名牌产品,家喻户晓,誉满全国,同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70年代,是“标准”西迁陕西、调整重心的一个时期。基于工业缝纫机制造的突出优势,成为国家定点工业缝纫机生产企业。
到了80至90年代,是“标准”扩大影响、成就名牌的重要阶段。在横向经济联合的过程中,“标准”的影响辐射到大江南北,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而“九五”至今,则是“标准”品牌走向迅速成长的里程碑阶段。“标准”成为中国工业缝纫机的代表性品牌,标准集团成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的优势企业,标准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
六十年来,经过几代标准人的精心呵护和全力培育,“标准”牌工业缝纫机先后两次荣获缝制设备制造领域的最高奖——国家银质奖及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近百个荣誉,成为国家商务部确定的重点扶持出口品牌。在中外广大用户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把“标准”打造成在全球市场具有杰出表现、产生巨大效应、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世界名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
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独立自主的攻关气魄、引进消化的学习能力,是指引“标准”牌工业缝纫机不断创新、始终处于行业领先阵营的根本所在。六十年来,“标准”每一次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不但推动着自身的发展,对中国缝制设备行业发展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创造了一系列行业第一。
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工业缝纫机、建立了行业最早的零部件体系和营销代理体系、实施了行业第一个技术引进项目、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进程……
1949年,第一台标准牌JAl—1型家用缝纫机诞生,“标准”事业由此拉开历史的篇章。
1950年,第一台“标准”牌GBl—1型中速厚料机问世,中国由此跨人工业缝纫机制造的全新里程。
1981年,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跨地区零部件配套体系国内第一个营销代理体系,推动了全行业实现分工合作会化大生产的新阶段。
1982年,率先引进日本三菱高速平缝机生产技术,中国工业缝纫机制造进入提速阶段。
1993年,组建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外合资企业——西安兄弟标准工业有限公司。通过双方多年来的良好合作,实现了合资公司的健康发展,为行业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提供了成功的示范。
1997年,推出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剪线缝纫机,中国工业缝纫机制造进入机电一体化阶段。
而过去的10年,更是“标准”加速创新、工业缝纫机主业发展的一个时期。
建立起高档次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通过持续的融资和技术改造,“标准”牌工业缝纫机形成临潼工厂、西安工厂、标准缝纫机菀坪机械有限公司三大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80万台。其中,随着“发展机电一体化”和“高速包缝机及零件出口创汇”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标准的平缝、绷缝、包缝三大系列产品实现了均衡生产,重点发展在本行业率先突破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将电脑控制技术向各大系列全面扩展。2003年,“标准”引进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特种缝纫机生产技术,迅速实现规模生产,打破进口设备一统天下的历史局面。2004年,引进德国ASS公司自动开袋机系列制造技术,填补行业技术空白。
建立起技术领先的缝制设备开发基地。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数十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技术成果。这极大地推动了“标准”工业缝纫机的技术进步,加快了新产品开发和商品化进程,实现了研制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努力成为行业技术进步与技术输出的重要基地。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科学技术对公司经济效益的贡献率,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0%以上。
建立起高水平的零部件加工基地。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工艺改进和日本专家的科学指导,公司在尖端零部件生产方面确立了自身优势,并且实现国际化配套。目前,“标准”已经在普通机械、机电一体化、直驱无油系列平缝、绷缝、包缝、特种缝纫机领域确立技术优势,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主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