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的“外忧”与“内困”
- 转型:贴牌存在沦为外国品牌企业附属物的危险 自主品牌建设已成必然要求
一提到“中国制造”创造的多个世界第一,国人都会备感自豪:中国制造的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等等。
可是,在这一串“美丽的数字”背后却暗含着危机——这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国制造”,具有一种共性的生产模式:利用自身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受国际大企业委托进行生产,即贴牌。
近年,尽管我国贴牌出口总额在增加,但利润量却在下降。由于没有品牌做龙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根据广东省2004年的相关统计,这类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2.8%。同时,这种主要靠大量投入来获得增长速度的模式,使单位产品的能耗和资源消耗量过高,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钱平凡指出,中国有效利用了劳动力及其他资源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确实使自己在国际贸易中受惠。但是,在贴牌生产中,研发、创新和部分生产环节被留在了当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只是将技术含量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内地,中国因此失去了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研发的机会。
广东社科院一位专家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有人探讨“中国制造”模式的转型问题。可到现在,这一转型仍未能完成。
有识之士担心,如果一直这么“贴牌”下去,中国企业将沦为外国品牌企业的附属物。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虽然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不到10%,名牌发展滞后。
商务部“品牌万里行”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建设薄弱,突出表现为知名品牌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些与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当前从贴牌时代的轨道整体切入自有品牌的转型期,并最终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外忧:“中国制造”模式正遭遇多重考验 获取核心竞争力难度加大
钱平凡分析,“中国制造”转型的必然性在当前显得更为紧迫。因为在现阶段,“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正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国际采购条件变更、人民币升值压力、成本加速上升等诸多“外忧”的考验。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去年,全球共采取反倾销措施131起,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有40起。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
自去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在13个月里的累计升值幅度为2%。月均升值13个点左右,月均升值幅度为0.15%。钱平凡分析说,随着贸易顺差拉大,人民币依然存在升值的压力,美国和欧盟就此不时向中国政府施压,这对中国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2004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也在不断压缩“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目前,以“中国制造”的主要基地珠三角为例,该地区企业在加工贸易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在3%—5%左右。而成本大幅上升将使企业利润空间在3至5年内消耗殆尽。
钱平凡认为,这表明“中国制造”的成本进入了加速上升期,如果生产成本过快增长,就可能抵消劳动生产率的优越性。
北京市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彤认为,当前,新的生产模式和利润分配格局已经形成:美日欧国际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掌握着渠道、品牌和标准,拥有最高的定价权,享受丰厚的利润;产业链的中端,日本、东南亚等地掌握研发力量,拥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赚取研发费用;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企业利用生产要素廉价的比较优势赚取加工费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利润将沿着产业链流向上游的标准制定者,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代工企业已经不能被称为‘世界工厂’,而仅仅是一个制造车间。”全国彤说,中国企业要想获得“话语权”,只能向产业链的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毫无疑问,难度会大于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