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梯度转移样本:1800亿“东鞋西移”喜忧参半
在欧盟征收反倾销税的导火线下,中国鞋业更应该优化结构,我们特别鼓励东部把产业生产基地向西部转移。"10月23日,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苏超英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往中西部走",成为今年鞋业的热门话题。成都市刚出台的<关于做大做强制鞋产业的工作建议>表明,东部制鞋企业西移规模将达1800亿元。
湖南、江西、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等资源和劳动力大省都在抢食"东鞋西移"这块大蛋糕,1800亿元产值到底花落谁家?鞋业西征,和纺织、电力、医药、房地产等行业西进,路径有哪些不同?
"女鞋之都"花落成都
截至今年10月,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和他的副手涂火保到成都武侯区考察鞋业已有两三次。10月20日,涂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我们正在进行市场可行性研究,已把具有'中国女鞋之都'称号的成都,作为了集团第二次产业转移的选择之一。"
华坚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成立于1992年10月,由张华荣和香港光荣公司合资创办。总部在广东东莞,年生产能力逾1000万双,产品80%为真皮制造,100%出口。
近日,在东莞扎根15年的台资企业和信泰事业集团,已抢先在成都金堂县、双流县设厂。据统计,成都地区已有近1/5的皮鞋企业来自东部沿海。去年,成都年产皮鞋过亿双,年产值50多亿元,其中女鞋生产企业1100余家,产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
10月14日,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林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15年规划,四川鞋业提出了千亿百万工程目标,即达到1000亿产值,100万人就业。"
10月20日,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军告诉记者,今年,成都市武侯区刚获得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工业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女鞋之都"称号——主体是一个规划面积达5.13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集鞋业研发、生产、贸易、物流和培训为一体。
他说,园区已累计投入资金13.14亿元,已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和入园项目建设。目前,园区及周边聚集了四川省80%以上的制鞋企业,直接从事制鞋生产的企业1200余家,涉及鞋类相关产业的企业达3000家。
彭军说,成都打造女鞋之都,吸引东部鞋企,不仅有生产基地,最大的优势在于有贸易物流中心,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东鞋西移"产业格局。
转移路径
事实上,沿海鞋企的西进路线,是从中部开始的。
从珠三角往内地迁移,华坚集团是鞋企中走得最早最成功的一家,江西赣州则是华坚集团实现产业转移的第一站。10月20日,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副总涂火保告诉记者,自2002年公司落户赣州,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1年半时间。如今,华坚集团已投资16亿元。
江西,以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成为了沿海鞋企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个桥头堡。
近年来,成都、重庆吸引力迅速上升。2003年,重庆璧山吸引了浙江奥康集团加盟,10亿元至今是浙企在西部的最大一笔投资;随后,红蜻蜓集团在重庆铜梁打造西部鞋业基地,2004年双星集团落户四川大邑,建立西部生产基地。
对"东鞋西移"的模式,彭军认为应该是三步走,第一步是东部订单的转移,加大了西部鞋出口欧美的份额;第二是技术的转移,川籍工人回流,带回新制鞋技术;第三步才是工厂的转移,这一步将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是最高层次。
那么,"东鞋西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苏超英说,这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世界鞋业中心从上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到70年代转移到日本和韩国,80年代转移到我国台湾,90年代再转移到广东东莞、浙江温州,鞋业中心正向我国中西部转移。
其次,西部电、水、气、劳动力、土地成本都比沿海低,在原材料和能源紧缺的前提下,资本将向成本低的地方合理流动。如广东恒昌塑胶模具公司,因经常停电,造成成本上涨近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