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与中国外贸一起变
- 50年来广交会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外贸嬗变历史,也标志了中国贸易从国家垄断资源的特许贸易制度逐步向一个自由开放的贸易制度转型。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丁力表示:“增加进口功能,将为我国各大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改名之后,针对一系列鼓励进口的政策会出台。”
10月13日,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用“两个坚持”来概括广交会与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的关系。他说:“广交会创办至今,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局,始终坚持服务于外经贸发展战略。”
20世纪50年代,由于众多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外汇严重如何缺乏。如何解决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进口多种物资的需要?在中央领导亲自关心下,广交会成立肩负起了中国外贸扩大出口创汇的政治任务。1957年首次举办的“广交会”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窗口,而这种唯一性保持了20多年。
在当时,广交会上的参展商都是国家特许的垄断外贸公司,而商品主要集中在农贸和轻工业方面。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回忆说:“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是最早成立的外贸公司之一,也是最早参加广交会的8个交易团之一。在初期时,粮油食品可以说是成交的主要商品,1974年曾组织了数千平方米、包括各类产品的展区。”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终于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对外开放”成为国策,中国外贸进入到实际的高速增长阶段,中国也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至上战略在中国受到青睐。出口创汇、用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成为了普遍情况,企业在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支持下,对内抢购出口原材料,对外则实行低价竞销,国家也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外贸政策,也正是在这种盲目看重“出口”的惯性思维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十多年,除1993年出现逆差外,其余各年中国外贸均为顺差。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拥有11个贸易顺差年。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这种变化从广交会的成交额明显感受到,据了解,广交会年成交额已从1980年的44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611亿美元,而“广交会”的成交总额能够占中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4强。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广东经济学会会长王珺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中国国内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800美元左右,国内市场购买力日益增强。中国外贸需要从仅仅追求以出口为核心的贸易制度转向了追求进出口均衡的贸易制度。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机会是这种不断增强的市场购买力的客观要求。”
事实上,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拉动体现在进口上。2003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已经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6601亿美元,相当于1994年美国的进口额度,其中60%来自亚洲,显示中国拉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
王珺也指出:“我国尽管在出口商品上仍然存在技术含量低、科技附加值低等结构性问题,但毕竟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从国家统筹国内外发展的要求出发,单纯服务于出口的交易会确实已经不合时宜了。”
对于广交会新增进口平台功能,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广交会将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便捷的窗口,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将会给广东企业交流、学习、成长提供再好不过的平台。
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正由出口单极向发展国内产品品牌附加值和扩大内需的双极拓展。而广交会更名正折射出中国外贸从“扩大出口创汇”转向“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发展轨迹。
适应外贸新形势 出口退税频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