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尽展通宇志--通宇控投集团董事长陈晓青访谈录
记者:陈晓青董事长,你好!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通宇的创始人,是最有资格来谈谈通宇的品牌成长史的,那么你觉得企业品牌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能说得具体点吗?
陈晓青:谢谢,采访辛苦了!先回答你这一个问题,我认为企业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表现。它是一个包括产品的功能要素、企业和产品的形象要素、消费者的心理要素的综合体。企业进行品牌运营,首先需要提高品牌的综合能力,其次才是形成品牌个性,而通宇现在就是处在塑造“品牌个性”的关键时期。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产业大转移,我国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卜纷纷创立名牌、实施品牌经营,名牌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由简单的品种竞争进入了品牌竞争与质量竞争的阶段。随着我国名牌战略的不断发展与推进,我们缝制设备行业中也涌现出很多优秀民营企业。
我们通宇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缝制设备行业骨干企业,内抓管理、外树形像、大力加强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通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在国内建立了150多个营销网点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产品销往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有力地提升了缝制设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为中国成为世界缝纫机生产大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努力成为缝制设备行业的骄傲,这是我们每个通宇人都时刻牢记在心的目标。
记者:通宇一直以来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常说,要严格把住质量关,方能实施名牌战略,成就品牌梦想。请谈谈通申严抓产品质量的管理策略。
陈晓青:名牌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其本质就是一种质量的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名牌就是企业的“命牌”,名牌不仅要求企业的产品有其“名”,更要有其“实”。所谓“实”就是质量和信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首先是对产品质量的认可,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品牌,根本不会具备市场竞争力。
名牌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消费者公认,具有高知名度、高信誉度的高市场占有率,能给下游企业带来高效益,其基础是质量,它必须以高质量为基础。所以说,高质量的产品也是名牌的生命。因此,进行品牌运营的企业,首先要把产品的质量看作是第一生命要素,通宇也不例外。
我们一直积极采取“两手硬两手都要抓”的方针,一方面加强企业形象建设,积极创建名牌,以此提高品牌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以质量立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充分形成品牌个性化——“零缺陷管理”,这是我们比较成功的管理策略之一。另外,我们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融人到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不把质量管理单一地看作是车间和生产部门的事,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活动,是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体员工参与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
公司要求做到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外流、不符合工艺流程的产品不接收、不合格的产品不出门。同时制订各项制度,对人员的素质、设备、材料、工作环境和产品生产、加工、检验、包装、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围绕以产品为中心的综合性质量管理,按照IS09000的要求,全面贯彻质量管理方针,确保质量日标的有效实现。
记者:业内人士都知道,通宇很爱惜人才。关于人才实施战略,通宇有没有比别的企业做得更突出的地方?
陈晓青:通宇是改革开放后在当地第一家领到不带红五星公章的私营企业。企业刚起步时,资金、人才、技术的缺乏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我靠着一把榔头、一把凿子造补鞋机,那时候就明白了,只有引进了人才才能引进技术,才会提高产品质量。
20世纪80年代,通宇向上海要人才,引进“星期天工程师”;90年代,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通宇向全国要人才,借“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抢占市场,并且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从而使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21世纪,粗放型发展已经慢慢地走到了尽头,“拿来主义”已经行不通了,仿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企业此时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将很快被市场竞争的潮流所吞没。这时的通宇就向全球要人才,聘请日本、德国的专家担任公司的顾问,常驻公司,承担项目研发。
提到人才,通宇大力培养专门的人才,制订培训计划,有步骤地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分别送到有关高校深造,为公司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日前,公司质量管理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在基层开展技能、质量管理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再造一批、储备一批”,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实现产品机电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众所周知,我们行业现在还是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不够高的产业。在这方面,通宇的努力表现在那些方面?
陈晓青:是的,生产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正是品牌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缝纫机均山欧美发达国家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缝制设备制造业向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转移;改革开放后开始向中国大陆转移,如日本的重机、兄弟、飞马,欧洲的百福、利满地等,包括杜克普被上工中贝收购。我国很快就成了世界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但距离创世界缝纫机生产强国、创世界名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