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专利被“钻空子”
12月底,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将与日本缝制机械协会进行今年的第二次关于知识产权的交流会,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日本方面可能会在此次交流会上提交关于中国企业“侵犯”他们企业知识产权的提案。这是日本方面自2003年以来第一次延迟提交时间,他们希望能更加慎重。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负责人透露,在以往日本提出的侵权的中国企业中,出现了部分不符实际的情况,比如提出的某些企业在中国不存在的现象。
不过,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指出,中国部分缝制设备企业确实存在侵犯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的情况,中国企业要以此为戒,但同时他也指出,除此之外,中国企业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警惕部分国外企业在中国恶意注册专利。
难以界定的外观专利
按照以往的惯例,日本方面都会在协会举办的展会期间第一次交流会上提交提案,从2003年开 始到2005年,日本缝制机械协会每年都会向中国提交多达100多项专利侵权。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告诉记者,提交的这些提案中,95%属于对外观专利的申诉,其中又包含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确实符合实际,中国企业构成侵权的有5%;第二种是日本提出的侵权的中国企业名单,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却在国内企业中查询不到,这种现象出现的比例占到15%;第三种是你说我侵权,但这个企业实际上已经在外观上进行了适当修改,这种现象高达80%。
杨晓京说,第三种情况是最难界定的,往往争议也最大。因为按照中国专利的相关条款,如果产品的外观专利不完全相同,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就不能算是侵权。而这与日本的相关专利条款恰恰有冲突,按照日本的规定,产品的外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那就能算是侵权。
因此,杨晓京表示,为避免因两国的规定不同而产生歧义,双方应该求同存异,中国企业也应该加强在产品外观上的专利意识,在不故意侵犯其他企业的专利的同时,也加强保护自己产品的权益。
恶意注册行为
杨晓京说,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受到国外企业的“专利”投诉比较频繁,使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欠佳。国内舆论也偏向于指责中国企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部分国外企业可能存在的恶意注册行为。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境内申请专利的国外企业越来越多,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国家的专利法案不同,部分国外企业故意钻法律的空子,利用专利来打击中国的企业。
业内人士总结,目前行业存在几种有可能“钻空子”的申请专利情况。一种是把行业的通用技术申请为专利,所谓通用技术,就是某种产品所具有的普遍的技术功能,必须运用这种功能才能使机器正常运作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国外企业把通用技术申请为了他自己的专利,就导致其他企业无法再拥有这种技术功能,这对整个行业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另一种是把在本国过了期的专利再拿到中国来申请,由于中国在缝制设备技术水平上的暂时落后,再加之没有企业在申诉期内去反映,使在国外两年前甚至更长时间的已经失去新颖性的专利受到中国专利法的保护,导致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受到阻碍。
对于这两种行为,杨晓京表示也很无奈,他说目前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只能依赖未来法律的更加完善。不过,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正在整理近一年来所有在中国境内申请的专利记录,他们将通过一定的平台把这些专利进行公示,让国内企业了解哪些已经申请了专利,以避免踏进“雷区”;同时,如果这些申请专利的企业有不合理的地方,其他企业也可以及时向国家专利局反映。
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内有些企业专利保护意识还不强,不排除一些国外企业趁机将我国公知技术申请为专利,然后再来打击中国品牌的可能。
业内曾发生一起有名的知识产权纠纷:嘉兴某机械厂,接受美国客户的订单后,自行设计了某一机械产品,将产品样品及设计图纸寄送美国客户,美国客户据此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并起诉嘉兴某机械厂构成专利侵权。
由于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具有案情复杂、应诉费用高,使得国内被诉侵权的企业“缴械投降”。外国企业由此“巧妙”地运用知识产权诉松技巧对国内企业发起冲击。它们首先在未来潜在市场竞争前3年至5年就布下专利地雷,并耐心收集竞争对手侵权证据,然后等本地企业市场壮大了,产生了足够的销售利润时才提起诉讼,索取高额使用费。
这也正是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所担心的。飞跃集团因其自主创新能力强,荣登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榜首,飞跃集团至今已获得300多项国家专利。飞跃也曾和日本一著名的缝制企业就一项专利而打了长达4年的官司。“我国一些民企,申请专利时没有放在世界平台上衡量,往往只是对国内同类产品所作的比较而进行的。有的则是在国内申请了专利,却未在销售国申请注册。这样的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仍是不够的。”邱继宝说,“创新很重要,保护同样也很重要。”
据悉,目前,我国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而申请专利的不到10%,如果没有保护意识,那么,这些创新技术仍将无法创造财富,更可怕的是,它们很有可能遭受海外不法商人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