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反倾销:一个日益紧迫的话题
10月5日,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案作出终裁,在今后两年内征收高达16.5%的反倾销税。
10月19日,美国商务部对反倾销调查规则作出调整,规定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其使用的原料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采购量超过其原料总量的33%,才能避免美国对该产品使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成本,进而依据这一成本来进行反倾销与反倾税率的判定。这一规则的修改将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被认定为倾销的几率大大增加。
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所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也越来越多。仅仅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WTO处理的反倾销案件中,60%针对中国。WTO在2006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为178件,针对中国的就达到55件,接近31%;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产品。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直言,中国是全球反倾销措施滥用的最大受害者。甚嚣尘上的反倾销浪潮考验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对反倾销,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日益紧迫的话题。
国外对中国反倾销的特点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反倾销税率逐渐增高。比如,2005年7月19日,欧盟外交部长理事会通过了一系列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涉及自行车、吊车和碳酸钡等。其中,虽然欧盟已经对中国产自行车征收了30.6%的反倾销税,但中国产自行车的进口量仍由2000年的12.8万辆升至目前的70.7万辆。因此,欧盟决定将中国产自行车的反倾销税升至48.5%。此外,欧盟决定对中国产吊车及配件征收最高至49.6%的反倾销税。欧盟还决定对中国产碳酸钡征收最高至56.4%的反倾销税。其二,反倾销产品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几乎所有遭受反倾销的产品都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如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机电和音像设备、杂项制品、纺织品、玻璃和陶瓷制品。据统计,这六类产品案件数合计占所有反倾销案件的75.8%。其三,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1995年至2001年,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数从20个增加到 25个,新增5国均为发展中国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少数发展中大国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量急剧增加。比如,印度在1995年以前对中国立案4起,而在最近6年里猛增至48起,成为对中国反倾销头号发起国;阿根廷的立案数则从7起增至27起,成为第四大发起国。
对中国反倾销增多的原因
中国遭遇如此之多的反倾销诉讼,究其原因,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有法律因素的制约。
——从外部环境来看,反倾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很好“借口”。随着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不断削减,反倾销是目前被世界各国最普遍和频繁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工具,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壁垒。一是WTO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销存在,某一国产品仍可能被认为是倾销。二是反倾销与世界经济形势的起伏紧密相连,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反倾销常常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有效措施。三是反倾销调查的复杂性、时限性和较高的法律成本以及调查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也能阻碍涉案国企业进入进口国市场。
——从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来观察,其他国家滥用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在绝大多数反倾销案件中,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企业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因此采用“替代国”方法,即在计算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时,以“替代国”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正常交易价格来代替,而替代国选择的随意性往往导致倾销行为判定中的不公平。比如,在欧盟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案的审理和裁决中,欧盟分别以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作为替代国,用这些国家的彩电生产商的正常价值作为中国彩电的正常价值。而中国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要远低于新加坡和韩国工人的水平,也低于土耳其工人的工资水平。更有甚者,很多案件曾经屡屡采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替代国。
——从宏观角度看,外贸出口迅猛发展是中国遭遇反倾销的重要原因。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年均递增13%,高于全球贸易近一倍,对进口国市场形成较大的压力。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1154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增长35.4%。而且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是日本、美国、欧盟、东盟等,它们成为向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案件的主体。反倾销产品也大多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竞争优势的产品,如电子、化工、服装等。
——从微观视角来看,中国企业缺乏长远的国际化经营策略。首先,中国企业不重视品牌塑造,采用低价策略竞争策略,甚至不惜成本同国内外企业竞争以抢占国际市场,不仅造成国外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而且易使中国产品遭受倾销的指控。另外,伴随着国家逐渐放松外贸管制,一些中小企业也拥有外贸经营权,将促使竞争更加激烈。其次,中国约有75%的出口产品(含中国香港转口)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一般来说,当中国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当地市场所占份额超过20%时就容易遭到反倾销。此外,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类别和数量迅速增加,与一些国家鼓励进口原料型产品,限制进口工业制成品以保护本国工业的经济政策相矛盾,所以被这些国家实施反倾销的机会增多。再次,由于费用的问题,中国企业应诉不力,助长了国外反倾销气焰。
反倾销危害中国经济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