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企放弃西餐 找到新“馅饼”
- 对于相当数量的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而言,现在欧美这块加了太多“防腐剂”的“大肥肉”实在难以吃进肚里。
浙江服装出口商丁宁不想改变自己的习惯。“肉”还是要吃,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寻其他目标填饱肚子。他的新目标是“非欧美市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已经成为现在出口的首选地。”在国内主要出口省份的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与丁宁有一样想法的企业还有很多。
根据《亚太贸易协定》第三轮关税减让谈判的结果,从今年9月1日起,我国与亚太地区的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老挝和韩国等国家相互实施大幅度关税减让,包括皮革、纺织品、服装等多种原产于我国的产品在出口到上述五国时,都将享受到更为优惠的税率,其中纺织服装品是此次降税的一个主要类别。“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一个利好消息,”辽宁营口华一服装公司经理宋宝华欣喜不已,因为“对于企业而言,降税不但意味着可以多赚到钱,同时也表明进口国的一种态度。”
在市场利好的情况下,出现上述互惠政策预示着:亚洲将可能成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新的“聚餐地”。
欧美西餐“难吃”
我们知道,在2005年欧美对华纺织服装重新设立限制以前,国内对欧美市场出口的企业约有10000家之多,但随着欧美政策不断收紧,国内对欧美出口的企业数量在大量减少,浙江宁波天伦进出口有限公司就是退出欧美市场的众多企业之一,该公司经理丁宁的表述值得回味:“以前吃西餐既时尚又有档次,但现在西餐的味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难吃啊!”
感到西餐“难吃”的应该不止丁宁一个人,在福州海关提供的消息中记者发现,今年1—8月份,福建省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6.24亿美元,同比下降0.26%,其中欧盟设限的十类产品出口额仅为0.47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51.21%。非欧美市场开始替代欧美市场成为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的重点。在浙江,今年上半年,对美21类招标商品出口下降23.6%,对欧盟10类纺织品出口下降10.9%。在山东,日本已经成为该省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出口额在12.1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7.1%。而对美国、欧盟出口则增长乏力,1-7月份,对美国出口比去年回落54.7%;对欧盟出口回落52.6%。这样的情况在江苏、辽宁、广东等主要纺织服装出口省份也连续出现。
“在整体出口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欧美市场份额反而大幅度下降,收益的当然就是亚太等非欧美地区。”山东青岛酷人服装有限公司方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