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民营缝企度过“七年之痒”
婚姻的“七年之痒”可能会使厌倦了平淡生活的夫妻“红杏出墙”,婚姻面临危机。那么,一个民营企业的“七年之痒”呢?
“据工商局统计,浙江1988年前注册的私企共7260家,目前还存在的只有1078家;1989年注册的私企1035家,目前只剩351家。”在11月4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透露了上述统计结果。他说,“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偏低,只有短短7年时间。”这就意味着,浙江的民营企业每7年将自动“死亡”一批。
7年,是不是真的成了浙江民营企业一道难以越过的坎?
缝企优胜劣汰的七年定律
11月4日,浙江通宇控股集团董事长陈晓青满怀激情,应邀在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作主体报告,此时的另一个背景,是通宇入选了“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100个经典案例”。这个曾经一直自称为“行业小兄弟”的民营缝制设备企业,近年来频频发力,似有一股子“凤凰展翅高飞”的劲头。
然而,接下来的论坛却让因为企业发展势头旺而心情不错的陈晓青陷入了沉重之中。当郑宇民在峰会上公布了浙江民营企业存活的时间限度后,现场就炸开了锅。“到今年9月底,浙江拥有的民营企业为40.27万家,有18年以上历史的民企仅占0.355%,有20年以上历史的更少。”郑字民说,浙江民企更多的是在7年后就消失了。
为什么会是7年?专家总结为“两个二三个一”现象,即一年市场进入期,两年发展期,两年高潮,一年衰落,’最后一年快速死亡。进入快、发展快、后劲严重不足、死亡也快,是这些企业的真实描述。
对于“七年之说”,陈晓青认为,也许制造行业的生存周期会更长一点,浙江台州不少缝制设备企业都超过了7年。因为这个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往往一件新产品从投入到生产需要两三年时间,而大规模投入市场又需要两三年时间。不过,他说,那些只存活了7年甚至更短时间的缝制企业也不在少数。那些“短命”的缝制设备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进入行业的最初动机就纯粹是为了赚钱,进入门槛低,没有品质保证和品牌策略,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大多以仿制和假冒产品作为行业的敲门砖,因此速生速死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是正常的。
“必然有一批企业倒下来,才能成就一两个大企业的光荣。”陈晓青无可奈何地笑着说,市场的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