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裤子"的小裁缝 成就一方事业
- 从做“绝活裤子”的小裁缝,到自己开办公司,史向阳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只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另一面—— 3月2日,在哈尔滨市服装城附近的一个服装加工车间里,记者见到了忙碌的哈尔滨贵恩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向阳。清瘦、干练、衣服总是很时尚得体,34岁的史向阳身上透出朝气和自信。“名气其实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对社会的回报。”史向阳对名气有着自己的理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名气就是负资产,也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了。”
在服装车间的墙上,一块金属牌匾引人注目——农村妇女务工就业培训基地。“这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史向阳说:“我当老师比当董事长更在行。”
不到20岁的老师
史向阳出身于一个服装世家,父亲是哈尔滨市服装公司副总设计师,曾任中国现代服装杂志的特约编委。史向阳从小就学习服装裁剪设计,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哈市服装公司举办的一个高档呢毛料裁剪培训班,学习了不到一年,他就在360名学员中脱颖而出。“当时我只有十七八岁,在道外开了家服装店,我的小名叫卫星,服装店就叫卫星西装店。”史向阳说:“当时社会上刚开始时兴穿西装,生意很好,我的手艺精,不少出国人员都慕名到我这里来做西装,回头客越来越多。”史向阳的父亲办了一个服装裁剪培训班,一次,父亲因故不能讲课,就让史向阳去代讲,没想到,一堂课下来,大家评价儿子比父亲讲得更好。
“那一年,我还不到20岁,学生都是三四十岁的。”史向阳说:“其实不是我讲得好,而是我有实际经验,现场演示手法到位。我用手锁出的扣眼和德国进口的价值十多万元的锁眼机锁出的效果没什么差别。”此后,史向阳又被太平区一家职业高中聘请为主讲服装裁剪的老师。“当老师的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到现在还有许多学生在感谢我。”史向阳说;“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肯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贵在报恩
1993年,史向阳在哈市道外区靖宇七道街丝绸缎呢绒商店开了一个裁剪铺,打出字号“绝活裤子”。“这个名字我琢磨了好久,没想到一炮打响。”史向阳说:“我的想法就是把裤子做得合体、时尚、舒适,做一条裤子的手工费用要40元,这在当时并不便宜,可来做裤子的都排成队,连不景气的丝绸缎呢绒商店都被带活了。”“绝活裤子”出名之后,哈尔滨出现了许多同名竞争者,史向阳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办服装厂。他购进了平缝机、打结机、定型机,开始服装加工。
“当时工厂设在道外区,我用的工人都是农村来的。”史向阳说:“我这个人不看重钱,但是看重感情,谁说家里困难,要到我这里来工作,我没有二话,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