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为啥招本地工难
自2004年以来,青浦纺织企业出现了明显的用工短缺现象。特别是朱家角镇以西包括练塘、金泽等地区的纺织企业,“招本地工难”成了挂在各个纺织企业人事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分析其原因,固然与美欧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贸易壁垒有关,但以下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岗位薪酬偏低
首先,企业的工资水平偏低、权益保障差,缺乏用工吸引力。纺织企业缺工对象主要是年龄较轻、身体健康、反应灵活的普通工,特别是挡车、缝纫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而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需求则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开发,一大批高科技、技术型企业落户青浦,例如金泽的日资企业上海美蓓亚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其普通工人的工资待遇相对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来说要高上300元-400元/月,而其企业自有的培训程序又能让从未接触过该行业的身体健康的年轻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能顺利上岗,相对较高的工资和较高的福利,自然抢走了纺织企业很大的一批劳动力资源。
企业环境不佳
其次,纺织企业大量需求18岁-35岁的年轻员工,基本上是上世纪70、8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到纺织厂工作,并不单纯为了满足吃饭穿衣的需求,而是想在这里学到技能,提高待遇,谋求更好的发展。由于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在生产中只把他们作为追求利润的工具,只提供最基本的工资报酬,缺乏企业文化、社会保障、目标追求以及和谐的环境,导致员工稍有技能便会“孔雀东南飞”。
市场供求错位
再次,劳动力供求错位,加剧了企业用工难的状况。大多数纺织企业招用的是18岁-35岁年龄段的人员,且其中女工占了很大的比例,基本上要占到85%以上,女工相对紧缺,男工相对过剩。使得纺织企业用工需求大大超出了市场供给。
专家解决之道
如何解决纺织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最根本的在于企业要从科技入手,瞄准和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鼓励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行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模式,改造提升关键设备、核心工艺和主导产品,加快产品高新化、产业多元化进程,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企业要改善用工条件,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别是要提高职工工资待遇。对于“脏、苦、累”等特殊岗位,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提高岗位津贴标准,加强与职工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强员工的信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