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国时装设计师走向国际T台
- 时装杂志《世界时装之苑》(Elle China)副主编肖彦说,中国时装设计人才正在吸引国际时装界的目光,不过,与国际时装业的整体水平相比,中国设计师的水平目前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但少数设计师已开始崭露头角,使中国时装界出现了质的提升。今年十月,谢锋带着他的jefen品牌出现在巴黎的T台上,其专场发布会安排在“2007巴黎时装周”的首场举行,这一“待遇”在中国设计师中还是第一个。一些大学也在加强时装设计方面的课程,以缓解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也在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专业院校与时装界的联系。
不过,一些有志成为设计师的中国人表示,中国时装市场虽然潜在规模很庞大,但总体来说,人们对新潮时装的热情却不高,这一点对他们带来了很大制约。而在国外,他们又要努力摆脱人们对中国时装业既有印象的影响;而且,到现在还没有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像日本的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或在香港长大、在纽约出道的谭燕玉(Vivienne Tam)那样获得国际认可,这一事实也给他们很大压力。
今年34岁的设计师王女士回忆起初次在伦敦推销其设计的遭遇时说:他们认为中国只适合开工厂生产服装……那里不会有好的创意。王女士的那次努力很不成功。
虽然她现在开始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她设计的针织衫在伦敦每件标价数百英镑),但她对国内市场还是感到很沮丧,尽管这个市场对新式服装的需求很大。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National Commercial Information Centre)对500家百货商店的调查显示,2005年的服装销售额是73亿美元,但问题是如果你设计的标新立异的东西,人们就并一定能接受了。
这与日本当年的情形很不一样。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学院(Queensland College of Art)高级讲师、专门研究日本设计的波尼•英格利希(Bonnie English)说,正是新潮设计让日本时装设计业一鸣惊人,并由此成为世界时装设计界最有影响力的亚洲国家。当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Rei Kawakubo)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登上巴黎T台的时候,他们的作品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那些作品“那么与众不同...它们颠覆了时装概念,也与西方时装的风格迥异其趣”,英格利希说。
英格利希还说,与全球时装的接触也让日本受益良多。现在,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也能见到H&M和Zara等品牌,还有更早些时候进入中国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和古姿(Gucci)。但是,外国品牌的流入有利也有弊。就像《世界时装之苑》的肖彦所说,这些品牌促进了中国品牌的涌现,但许多品牌都是抄袭外来设计,因为这样服装容易推销出去。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China Fashion Designers Association)会长王庆说,中国缺乏天才的一流设计师,不过现在开办时装设计学校在中国非常热门。王庆说,自2001年以来,在协会登记的时装设计专业人员一直在稳步增加,目前登记人数已接近200人。但中国只有30所院校开设时装方面的高级课程。
过去六年来,有时装设计课程的大专院校加强了这方面的教学力量,同时,也诞生了一些民办时装学校,比如新加坡Raffles Education Corp.开办的学校,该公司1994年在上海开办了它在中国的第一所学校,现在,它在全国共有8所学校。几年前,着名的中央美术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也开始开设时装专业,今年七月,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
该校时装专业讲师曹然(音)预计:经过一段时间,中国消费者在高档时装方面会从现在占据这一领域的外国品牌转向其他品牌,这时就是我们的学生脱颍而出的时候了。
不过她和其他一些人士认为,中国在时装设计教学方面还需要大大改进。曹然说,大多数教师并不关心到哪里去寻找灵感、如何培养和拓展灵感。她回忆起自己在米兰学习时装设计时,教师们更强调方法,而不只最后完成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