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汉派服装 化蛹为蝶

      编者按:作为“汉派”服装发祥地的江汉区,占有武汉市服装业一半以上的比重,是名符其实的“服装大区”。本报作为行业主流媒体,十分关注江汉区的服装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此,本报策划将对“江汉区由服装大区走向服装强区”专题进行系列报道,全面深入了解江汉区服装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一步促进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健康艮好的行业形象,从而提升区内企业所创品牌的含金量、市场号召力、拓展力及赢利能力。

      ——武汉市江汉区“服装大区”发展巡礼

       湖北武汉九省通衢,它的中心城区江汉,因处长江、汉水交汇地而得名,自古商贸繁华。

       武汉纺织重镇,江汉区寸土寸金。服装业是江汉都市工业中的主导产业,上世纪80年代,“汉派”服装发端于此,大小服装企业占全市的1/3。2001年全区服装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29%,利润占全市88%,利税占近50%,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今年9月,投资3000万元提挡升级改造,同时引进并全程委托武汉万商白马服装商会对武汉全国服装贸易中心重新定位、全新招商。这是江汉区从企业到市场全方位发展“服装大区”的又一重要举措。

      政府:引导重扶持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江汉区服装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90年代中期,其产值一度超过70%。但同时企业整体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问题突出。

      对此,江汉区在制定“九五”规划时,明确本区定位——三产为主,优化二产,抓好以服装为主的都市工业。区委区政府基于三点做出决策:服装加工无污染,占地不大,符合都市中心区产业要求;国营服装厂集中江汉,是“汉派”服装发源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基础良好;抓住我国加入WTO后给纺织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建设产业链。

      2001年,借国家级江北民营科技园建成之际,区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引服装企业入园。园区168家企业中,服装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15家。34家服装企业年经营收入占整个园区科工贸收入的30%。从事女装制作的佐尔美、太和、中信、天河、亚兴时装,从事男装制作的王牌服饰以及“爱帝”内衣等企业在园区扎堆,使园区成为服装产业的集中地,板块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5年度全国服装“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双百强企业中,江汉的爱帝、红人、佐尔美、太和等五家武汉企业入围,使“汉派”服装在全国服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汉派”服装一度出现同质化竞争严重阻碍加快发展的苗头时,区委区政府及时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小型服装企业争做“提高服装品牌自主创新能力”的表率。通过申请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帮助企业担保贷款等多种渠道,确保满足企业在设备更新、产品开发、设计技术、营销能力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区政府整合行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促成本地配套服务,形成产业群。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