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滞后变前瞻难在何处?
目前,行业现行和建设中的标准大多是老式或传统机型的应用标准,而对于某些新机型却尚未制定标准。于是很多人开始呼吁,要变滞后性的标准化建设为前瞻性,但另一些人却纷纷摇头叹气,他们并非对此意见持反对态度,而是对于这种转变的可操作性报以怀疑态度。
行业发展之初,我们大多是把国外的经典机型拿来模仿制造,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跟随式的研发制造。行业科技发展的特点一直都是“跟随式”的,这就是我们无法逾越自己、超越他人的瓶颈所在。悲观一点说,行业的发展模式还倾向于跟随式,我们所呼吁和倡导的自主研发、独立创新还未普及开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制定标准时,很难做到在产品问世前就有一套标准,毕竟核心的技术大多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多数情况下只是仿造,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制造。惟有把产品的自主研发工作做得深入扎实后,才能同时制定出相应的一套标准,这才是真正的前瞻性标准。因此,只有变“跟随”为“前瞻”,才能不至于总钻“死胡同”;只有变成指引性的研发,才能带动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
现在提倡独立自主创新制造,但“自主创新”四个字谈何容易?我们的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上还良莠不齐,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工艺、整机的核心技术都相当缺乏,而且竞争环境也不规范,甚至可以用混乱来形容某些“螺丝刀工厂”和“家庭工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不具备很强的研发能力,即使具备,在市场上预测到某种机型畅销的时候,大多数“眼光短浅”的企业也很难埋下头去致力于新机型的自主研发。要知道研发过程有时候是漫长而烦琐的,而且这笔经费花出去后能否收回也是个未知数。于是,许多企业纷纷开始了所谓的跟随式研发,因为这样投资少、风险小,而且回报快。
走别人已经踏出的路远比自己去披荆斩棘开拓新道路轻松得多,这个浅显的道理每个入都明白,但我们更应该明白的道理是不做第一个去尝试的人,则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只能吃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
针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到底该选择哪种模式呢?应该说,我们最终的出路还是要坚持自主创新。所以,前瞻性标准还是有“先见之明”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势必要有一些过渡性标准来缓解从滞后到前瞻的“紧急刹车”所带来的“剧痛”,否则过于急功近利的设置前瞻性标准只会带来弊大于利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