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纺织企业应对配额问题的自救之路

      2005年1月1日。这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人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宣布取消。作为中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纺织业是中国亿万劳动力的生存所系。

        在经历了一个暖洋洋的春天之后,5月13日,来自美国的一盆冷水让中国纺织业打了一个大大的寒战。这一天,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三类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随后更广泛的品种限制和来自欧盟的限制接踵而至。中国不得不采取提高关税应对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压力,争取谈判筹码。中国纺织品的命运由此变得诡异。

        一切源于中美WTO谈判时约定的“特保条款”,在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韩勇看来,这条款无异于一个陷阱:在进口国认为出口国对该国的某种出口商品数量激增,并且对进口国本身的相关行业和市场产生扰乱的前提下,进口国有权对出口国的该种商品进行数量限制。

        配额引发的焦虑

        2003年,桂明军有过一批货出口到欧盟,临近出货时,他发现当时配额的价格太高了:一打袜子成本是2美元,卖到欧盟约为3.5美元/打,而每打袜子的配额价已经被炒到了3美元。最后他放弃了那批订单,支付给外方一笔违约金,将这批袜子转为内销。

        在经过短暂的取消之后,配额的招标分配让他重新陷入了焦虑:“配额在政府那里变成有价资源,增大贸易操作成本,而且明文规定可以调剂、转让,这样又可以炒配额了。”他又拿袜子举例:现在每打需要配额成本5元/打,一打袜子的价格也就20元/打,占总量的25%,我每年用袜子配额50万打,光袜子的配额就要多消耗250万元。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