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服装产业坚持走“名牌战略”
- 作为中部地区服装大省,河北近年来发展势头一直不错,全省服装企业已发展到4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去年出口金额超过20亿美元,已经形成容城服装、辛集皮衣、宁晋牛仔、安新羽绒、清河羊绒和卓达服装产业园这六大区域性服装产业集群。80%以上的企业从原来单一的外贸出口发展为多渠道、多口岸经营。根据中国服装协会2006年上半年的行业运行概述表明,河北省今年上半年在中部地区服装产量排在江西之后位居第二,去年同比增长30%,稳步增长势头不减。
即便如此,位居中国服装产量前10名的河北,其年产值却与同样排在前十位的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相差悬殊。与此同时,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河北省只有“雪驰”羽绒服、“鸣鹿”衬衣、“大羽”羽绒服寥寥几个中国名牌,而河北省名牌也只有“比琦”衬衫、“伴纵”牛仔服等10多个品牌而已。
那么,河北服装在下一个5年,应该从哪方面人手实现持续发展呢?
河北省服装产业“十一五”计划把“名牌战略”作为实现跨越的途径,显示出创自己的名牌的决心。但记者看来,创名牌并不是河北省提升服装产业的惟一途径,“一夜成名”时代已经过去了,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两条腿走路。
收紧拳头主打“招商引资”
近两年,河北省也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究竟如何使河北服装实现质的飞跃?河北省服装协会会长刘连红认为:“沿海地区服装产业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就河北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看,要想发展自己的名牌服装首先还是要夯实基础,‘提高加工能力,招商引资,承接梯度转移并借此向沿海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河北服装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如何承接梯度转移,刘连红首先考虑到当地服装产业的自身特点。河北服装企业大部分散布在县、乡、村,点多、面广、经营分散。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和小生产经营方式影响,全行业普遍粗放性经营。相当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弱的服装企业,难以形成加工资源的整合优势,资金匮乏,竞争力薄弱,难以自营品牌。近两年来,针对服装产业发展“散”的问题,河北省开始加大力度发展产业集群。希望通过整合服装资源,“收紧拳头”,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河北省已经形成了六大区域性产业集群,为外省服装企业落户河北提供了条件。作为河北省新建的卓达产业园,位于石家庄车程40分钟的经济开发区内,2002年投入使用后目前一期入驻率高达95%左右。并且企业基本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二期建成后将形成百万平方米的大型产业集群地。园内配有物流中心、通讯营业厅、仓储中心、职工宿舍楼等多种配套设施,并且入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量身订做厂房,这在国内的服装产业园中是并不多见的。“产业园的一期整体规划是根据河北省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定义的,希望通过产业园这个整体把小而散服装企业聚拢起来,发挥整体规模优势,带动河北服装整体发展。二期会更多关注外省服装企业。”该项目招商部经理张建亚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