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五年:WTO改变了中国 中国能带给WTO什么?
-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
五年来,中国在逐步兑现承诺,分享WTO“经济红利”的同时,也发生着许多不可逆转的变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并同时“倒逼”着改革的推进。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是,2001年中国入世前后,讨论的焦点是“WTO规则将如何冲击中国”,五年过后,话题的中心正在变成“中国将带给WTO什么”。
五年,WTO的确改变了中国
入世五年来,中国以相当平静的心态稳健地与WTO接轨,评析这五年的轨迹并非易事,其中由表及里一连串的变化,生动上演着“WTO改变中国”。
“总的说来,中国的成绩是A+”,WTO总干事拉米给中国入世五年的表现打出高分。“能够得到这个分数,是因为我们严格、有效地执行了入世承诺”。在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金伯生看来,所谓“严格”,是指中国严格按照时间表履行了入世承诺,而“有效”则是因为WTO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应,为配合入世,中国清理、修订、废除了2000多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五年的历程,中国用自己的实践树立了一个“重承诺、负责任、守信用”的大国形象。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看来,中国入世五年的成绩至少可以打到95分。
具体来看,在履行承诺方面,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从2001年的15.3%下降到2005年的9.9%,其中工业品关税降至9.3%,农产品关税降至15.3%,非关税措施自2005年1月1日起已取消。目前除小麦、危险化学品以及少数特殊商品外,其他所有产品的配额全部取消。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也完全履行了义务。在投资方面,2004年就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完全反映了中国入世承诺,限制类和禁止类很少,绝大部分都属于鼓励类。
而知识产权立法也已与承诺一致,但之所以说打95分而非满分,“这5分正是扣在知识产权的执法上”,张汉林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超前或滞后都不正常,应客观认识。由于历史原因,个别地方、企业、个人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尚不到位。但纵向看知识产权问题,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在WTO成员国中,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不算差的。因此,他认为,发达国家应给中国一定支持和鼓励,要有一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