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抢占了市场先机”
没有恐慌与不安,当我国加入WTO的5年保护期在2006年12月11日正式宣告终结时,国内缝制行业却如往常一般平静,没有产生任何“波澜”。
“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现在已经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不存在保护,因此,保护期的结束对我们影响有限。”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副理事长何烨解释道。
然而,不依赖“保护”的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现在却比以往更能“体会”到“人世”带来的影响。今年,国内缝制产业整个形势的“不乐观”似乎就是在向业界表明,前几年的“机遇”过后,更为严峻的“挑战”要来了。
“中国加入WTO,总体来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是一个受益行业。”何烨表示。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2001年,我国缝制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值为83411亿美元,其中,进口与出口基本持平,而在2006年的前三季度,我国缝制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值就达到了135001万美元,其中,出口为97420万美元,实现贸易顺差59839万美元。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缝纫机生产大国,生产的缝纫机占到世界缝纫机总产量的70%。
而这,得益于全球缝制产业的转移以及我国另一个受益行业——纺织服装行业的强势拉动。据统计,2001年我国纺织品出口为534.4亿美元,而仅在2006年1-10月,我国纺织品就实现贸易顺差1075.57亿美元。
“正因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受益,使得缝纫机市场扩大了,产能也扩大了,从而促进了缝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带动了我国缝制行业的发展。”何烨表示。
中国加入WTO,给我国缝制行业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使得业内许多缝纫机制造商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入世后的中国缝制机械产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行业变得越发成熟,国际化发展程度也更高。
作为我国缝制行业里的骨干企业,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充分体会到这种变化,“中国人世及整个缝制机械产业的转移,对我国缝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捷公司总经理李瑞元表示,人世后的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迎来了“狼”,然而,比这更关键的是,先进的理念、制造工艺及全球化的思维也来到了中国,“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运营对我国缝制行业是一种良性的促进作用。比如,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零部件也必将本地化,从而优化了我国零部件配套体系。这使得本上企业跟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