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江西省纺织行业“十一五”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划

      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纺织工业,实现江西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行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47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32户,民营企业269户,三资企业146户。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销售收入196.6亿元,利税总额8.76亿元,从业人员142479人,分别占全省工业的6.28%、6.82%、3.18%和12.8%,分别占全国纺织行业1.04%、0.99%、0.71%和1.46%。全行业总资产142.35亿元,总负债87.27亿元,资产负债率61.3%。2005年完成纱产量20.44万吨,布2.81亿米,服装5.63亿件,化学纤维18.07万吨,其中服装产量从2004年七月份开始居全国同行业第七位,是我国的十六个服装主产区之一。2005年我省纺织品服装实际出口7.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12%,是我省出口产品的第一大主导产品。 
        
        行业内部各子行业已基本发展齐全,共有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丝绢纺织业、针织业、服装业、化纤业、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纺织制成品等九大子行业,以服装业、棉纺织业、针织业和化纤业为主,四大子行业销售收入分别占全行业的33.7%、26.82%、16.23%和14.72%。九大子行业中,服装行业发展最为迅速,针织行业发展最具比较优势,棉纺行业发展最有基础,化纤行业发展较具特色。
       
      (二)“十五”期间行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江西纺织工业紧紧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中部地区所处位置全国前移。
       
             
      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39%;实现销售收入196.6亿元, 比“九五”末增长2.62倍,年均增长29.34%。纱、服装、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0.44万吨、5.63亿件和18.07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2.6%、525.56%和155.23%。各大指标均全面提前完成“十五”计划。
             
      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资本结构明显改善。非国有比重从“九五”末的33%提高到“十五”末的80%;二是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牛仔、弹力、高档提花和异经纤维等十大系列面料、差别化涤纶长丝、植物染料印染夏布及夏布床上用品、32S-80S色纺纱、绿冬功能性蚕丝无纺絮片等一批新产品的面市使得纺织产品档次有较大提升,“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服装品牌的崛起整体提高了服装产品档次,医药用布等产业用纺织品也已经有了好的起步;三是行业结构明显改善。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针织和服装两个后道产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全行业从多年来的由棉纺、化纤等原料行业支撑转变为目前总量由服装、棉纺、针织、化纤等前后道四大子行业共同支撑,效益则主要靠服装、针织、棉纺三大子行业支撑的新局面,服装行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从“九五”末的10.7%提高到“十五”末的33.7%,针织行业从“九五”末的6.7%提高到“十五”末的16.23%,棉纺行业从“九五”末的41.99%下降到“十五”末的26.82%,化纤行业从“九五”末的25.28%下降到“十五”末的14.72%。行业结构的优化整体上扩大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3、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十五”期间,南昌市青山湖区的针织服装、九江共青城的羽绒服装、赣南南康的西服西裤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截至“十五”末,南昌市青山湖区及其周边地区聚集的针织服装企业约5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2005年针织服装产量达3.11亿件,占全省针织服装产量的71%,使得江西的针织服装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七、八十户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约24.5亿元,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产生了“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赣州南康聚集了363户的西服西裤加工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2.98亿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并带动了服装布料、辅料市场、运输及服装培训等行业的发展。
       
             
      4、运行质量大幅提高。“十五”初期,适逢我国加入WTO,我省纺织行业同全国同行业一样步入发展的良好时期,2002年开始逐步减亏,至2003年扭转了长达八年的亏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2005年产销增幅均稳居中部地区同行业首位、全国同行业前三位,其中从2004年6月起曾连续7个月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产销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全行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2005年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8.7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98倍,年均增长37.86%。447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盈利企业为368户,占82.3%。“十五”期间,九大子行业中服装、针织、棉纺和丝绢纺织等4个行业效益增长2倍以上,特别是服装行业尤为引人注目,效益比“九五”末增长11.21倍,从“九五”期间的行业“短腿”一跃而成我省纺织行业中运行质量最好的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全行业的发展空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一是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绝大部分企业都未能按规定提足技术创新资金,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技术创新的收益和风险没有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挂钩,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纺织科研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缓慢。截止2005年,全省纺织行业尚没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也只有4户,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服装大部分以贴牌生产为主。
       
             
      2、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部分企业设备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个行业装备水平依旧偏低,清钢联和精梳机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及以后年代的棉纺锭所占比例仅为65.6%,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分别仅占设备总数的27.19%和22.91%,均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3、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不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