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集团化”现象浅析
相较于普遍意义上具有共同法人的“集团”而言,目前在机械行业部分子行业中流行的“集团化”组织似乎有着更为宽泛的定义。由多家位于同一区域的相关产业主体企业组成较为松散的“联邦体”,并整合部分配套件企业,亦冠名曰“集团”。
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些由于某些较为相似的表象原因发起的“集团化”整合,在表现形式上又各有差异,以至于使人产生对这些整合内生驱使力究竟是否一致的怀疑。在探究之初,意识的混沌在于到底是企业内在的扩编冲动还是外部的基于有异于经济价值追求的其他目的刺激引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若为企业的自发行为,则这种市场经济个体行为的最终效果将由市场高下立判,任何带有积极意义或否定性的假设、推理都显得较为苍白。这是因为以实践为来源和评判依据的理论,包括管理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定律的影响。但是若为后者,则在先前的经验中,成功的可能性要相对打折。
事 例
机械行业中机床行业的情况较为典型,本报之前的报道中也多有涉及,我们截取部分片断回放。先行者沈阳机床行业在数十年前便有动作。上世纪90年代中,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1.21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4.5亿人民币、企业自筹4.47亿人民币,总规模约20余亿元人民币对沈阳机床企业进行改组改造。1993年4月,以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和辽宁精密仪器厂为主体,成立了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为充分实现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世界银行要求沈阳机床公司成为无政府主管部门的经济实体,从沈阳市机械管理局系统分离出来,成为在市里单列的无政府主管企业,最终,沈阳机床公司实现了彻底的集团化改制改组改造。
之后,沈机的发展相对顺利。2004年,沈阳机床集团签署了并购原德国希斯公司的协议。这项并购,使原本已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商、中国数控机床产业化研制基地的沈阳机床集团,在制造重、大型数控机床产品上也有了更为明显的优势。在沈阳机床未来的战略部署中,新组建的公司将被建设成为五大基地,即沈阳机床高端产品研发基地、重大型产品的制造基地、国际市场营销服务基地、比价采购配套基地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这种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了这个行业,以至于近年来以地区性行业企业为对象的行业集团化重组风起云涌。
2006年,济南市国资委向市内的机床企业及一些相关企业发出商函,内容涉及济南机床产业整合重组。至此,济南地区机床产业的整合有了实质性进展。参与这次组建集团的四家主角是:济南一机床、济南二机床、法因数控、捷迈数控。其中济南一机床、二机床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也都属于当年的“十八罗汉厂”,尽管由于体制原因双方都有比较沉重的社会包袱,但近年来发展还都很不错,各自主要产品分别为金切机床和大型机械压力机;而法因数控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生产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捷迈数控是由国机集团所属的济南铸造锻压研究所转制而来,属于股份制企业,近年来依靠其自身的技术实力发展也较好,主要产品为数控板材加工设备。一般认为,济南二机床由于其行业地位及较高的产值比重,将成为构想中的“济南机床集团”的主导。 不仅如此,近日业界谈论较多的陕西机床集团和北京机床集团也呼之欲出。可靠消息称,陕西省目前正在着手整合省内机床资产。陕西的机床业在专用机床、专用刀具和精密复杂刀具等方面有较强的技术优势。目前,陕西省机床工具类资产总共25家左右,属国资委、电子工业部、航空工业集团等直属单位。早在本世纪初陕西即提出了重组省内机床资产、组建陕西省机床工具集团的计划,并写入了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当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机床工具集团一直没有组建成功。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按照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布署,陕西加快了省内机床行业并购重组步伐,组建陕西机床工具集团方案已初步确定。未来集团的目标是,“十一五”末力争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跻身国内装备制造业50强。
区域“竞争力集群”概念
不难看出,上述不同地区的集团化例子似乎与法国的“竞争力集群”有着更为相似的内涵。当时法国政府推出“竞争力集群”的概念,就是要联合某一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整合它们的资源优势,以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个可以佐证两者可以类比的依据在于,当时法国经济界人士进言法国政府采纳该政策的理由是,法国经济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多,发展缺少规模效应,因此这些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将逐渐处于劣势。而对于中国的机械工业,尤其是机床行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国际化公司,这就为地方政府推行集团化措施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没有疑问的是,地方推行此类整合的目的是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实现规模效益,确立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新思路。例如在陕西省一份关于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突出表现为,工业企业中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能有效吸收劳动就业的大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而且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的提高。在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新形势下,我省工业经济已到了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刻不容缓,国有资产结构调整、优化配置的任务十分艰巨。
再遥看友邦的做法,针对法国国内企业存在的问题,法国经济学界的观点是,企业相互协作,走规模经营的道路,以群体优势占领市场。他们指出,美国“硅谷”给法国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众多法国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纷纷破产的事实验证了这些经济学家的论点。 与此对应的是,国内机械行业的部分子行业也希望藉此实现提高竞争力抵御外资进入的目的,譬如之前的轴承行业希望能够整合哈、瓦、洛轴承组建轴承集团。不过在机床行业,这种行为囿于地域的限制,似乎与目前是由各地政府推出集团化方案有关。如果操刀人是行业协会,则事件的主角变化为全国性的行业企业。
事实上,在具体操作中,国内的做法已有各种创新,各地以优化资本配置为目标,重点放在培育扶持主业突出、有经济实力、有发展后劲、主导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集团,采取多种措施,组建和完善一批企业集团。如按照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要求,组建实业型的企业集团。通过创造条件,实施低成本扩张,组建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母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以母子公司关系为特征,以形成规模经济并能发挥整体效益为目的的企业集团;通过整合行业资产,设立一批控股集团和资产经营公司。按照自觉自愿、突出专业化优势、合并同类企业的原则,结合实际,通过采取资产并购、资产划转、授权经营和委托管理等方式,组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综合型企业集团;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发展一批跨所有制的新型合作联盟。鼓励地区中,相同行业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根据相容互补、各自独立、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共同研究开发,共用同一品牌,联合开拓市场,建立长期供货或协作关系等方式,形成战略联盟,逐步发展成新型企业集团。
而关于集群,在区域研究及其公共政策中,集群揭示了相关企业在一些地方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聚区内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效益,同时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产生原因由以资源禀赋为主日益转变为以高等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体系为主。集群这个专有名词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使得持续了一百年的对产业集聚的关注从纯学术讨论走进了商界和政界的讲坛。
但是我们目前所探讨的类似国内机床行业的地区性集团整合似乎比普遍理解的“产业集群”有着联系更为紧密的结构,产业集群反映了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群居现象,还代表特定的社区,那里的人们存在着有利于创新的联系。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它有积极的渠道来促进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因此关于机械行业中机床子行业的集团化方案类似一种行业的区域化竞争力集群,如果整合后有同一法人,则与集团的概念更为吻合。 可能产生的问题
不管如何,这种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区域性集群,现阶段对于提升机械行业国有企业竞争力是一种积极性尝试。沈阳机床组建集团之后的一系列令人艳羡的表现也在部分程度上证明了此概念具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各地情况并不一样,复制方式并不代表可以得到同样令人满意的结果。
首先这种扩编应该以内在的共同诉求为纽带。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