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坦然应对贸易摩擦
- 中国入世五周年专题之贸易篇
12月11日,五年业满,中国即将从WTO这所学校毕业。从这天开始,以对外资银行全面实行国民待遇为标志,中国昂首跨进入世“后过渡期”。
WTO总干事米拉为中国这五年打出了“A+”的高分。无论是交纳会费、按承诺降税及清理相关法规、改良经济结构等方面,中国无疑都是“三好学生”。
2001年,中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短短五年之后,已经跃升为第三大经济体。犹如融入中国经济肌体每一个细胞的催化剂,WTO的影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市面上高档进口化妆品、洋酒洋水果琳琅满目,朋友、家人到外资工厂、银行、保险公司、律师行上班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肯定,在后过渡期,它也将持续发挥作用,引领中国融进全球一体化大家庭。
中国入世五年,降税是当然的焦点。高档洋化妆品、洋服装、洋酒、洋车、洋水果涌进内地,并不约而同地价格回归。普通老百姓也能消费得起,而在五年前的高关税时代,这种事遥不可及。
不仅如此,关税降低,使中国进口零部件成本下降,“中国制造”魅力绽放,在出口产品横扫全球市场的同时,中国也招致了频繁的反倾销、设限、环保标准等壁垒,与欧美日等国贸易摩擦不断。
狼没来龙来了
五年前,在多哈签完字举过酒杯的石广生、龙永图,转过身马不停蹄地回国“布道”,奔走于各种宣讲会、报告会,高呼“机遇与挑战并存”。想当年,“狼来了”的担忧与恐慌并非少数,洋货即将长驱直入、进口车马上要将孱弱的国产车扼杀于摇篮等等言论不绝于耳,甚至有人预言:“扛得住是机遇,扛不住就完蛋。”
五年过后,我们惊讶地发现,类似的忧虑情绪已经转嫁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方国家,“中国龙”以价廉物美的工业品占据了西方国家大部分货架。据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7620亿美元,5年增长了两倍。“中国制造”的魅力使贸易顺差成了贸易失衡的同义词。今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破万亿美元,1-9月贸易顺差11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
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空前激昂的进行曲,在中国入世这五年之中上演,震惊了世界。这一切,从五年前中国入世后的第一次降税,就已经拉开序幕。
中国对进口数码相机一度采取配额制及征收45%高关税,至2005年1月1日关税下降为零。此后,进口大增的是零配件而非整机,外资巨头纷纷将生产设备迁至南中国,广东一跃成为全球数码相机生产及出口基地。广东口岸进口的数码相机中竟有98%是国货复进口的“本地制造”。而联想等国产品牌,也挺过了艰难期,在某些细分市场与外资品牌相抗衡。
反倾销 中国成众矢之的
入世五年,中国在收获丰厚“红利”的同时,也因出口快速增长频频惹来贸易保护大棒。
世界贸易组织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各国共发起87起反倾销调查,总量已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起,但中国商品遭受调查的次数却比去年上半年的23起大幅上升到35起,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从22%剧增到40%,几乎增加1倍。上半年各国裁定的反倾销终裁措施高达71项,指向中国的也达到15项,同样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WTO成员中受反倾销措施伤害最多最深的国家。
“设限”也已经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新词汇。配额放开,中国鞋和纺织品顿成洪水猛兽,在欧美威胁下,经过数轮剑拔弩张与讨价还价,纺织品出口欧美只能再度延续三年配额时代。
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的各种技术壁垒层出不穷。欧洲接连出台三项“电子指令”,使家电、电子、玩具等出口商备感成本飙升之痛,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则使中国农产品全线溃退。
面对频繁发作的贸易摩擦,中国企业从当初的面面相觑,到如今已能坦然应对。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广东截至今年7月遭遇90起贸易摩擦案件,涉案企业奋起应诉,应诉率从2001年的44%上升到90%。
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向记者表示,入世后过渡期,贸易摩擦只会增多不会减少。中国人理应学会以平常心看待,因为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比重的增长,贸易摩擦将成为一种“常态”。
公共参与 刚刚起步
面对贸易摩擦,业界关注的话题,已经不是“有没有勇于应对”,而是“如何有效应对”。
广东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磊告诉记者,该机构与英国联邦研究教育基金会合作的“贸易政策公共参与”研究发现,广东省内被抽查的行业协会中,仅25%关心关税影响,65%关注反倾销,45%从未向企业提出对付贸易摩擦的建设性意见。
中国入世五年,商务部倡导的中央、地方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四体联动”机制,方初具雏形。陈磊指出,在我国政府参与WTO和自由贸易区谈判、与欧美进行相关产品贸易磋商时,行业协会作用有限,难以参与其中,有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在未来的贸易纷争中处于被动。
梁耀文则表示,扩大贸易政策公共参与程度,组织各行业参与国家对外贸易谈判,将是今后应对WTO后过渡期的重中之重。
评论:自由贸易中国走向经济大国之路
五年前拼命压迫中国降低关税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五年后却无不返身拿起贸易保护之盾,倒是中国,反而成了大力倡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旗手。斗转星移之间的角色互换,似乎演绎了一个悖论。
五年前,当龙永图们与欧美代表激烈交锋,为中国进口产品取消配额及降税安排字争句夺之时,或许没有料到,中国开放国门的影响,远没有世界向中国敞开怀抱来得巨大。进出口贸易狂飙突进,成为中国经济最强劲的引擎。
继欧盟和美国之后,中国是世贸组织里第三头“大象”。中国入世,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然而,在欧美不少人看来,印着“madeinchina”标记的中国货,与即将喷发的庞贝火山无异,既绚烂又危险。因此,多哈回合谈判戛然而止,多边贸易面对保护主义逆流,一脸尴尬。
不过世人始终会明白:西方列强靠掠夺资源而富;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因冷战受美元援助而兴;中国要想和平崛起,只能靠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舍此别无他途。
入世五周年犹如新起点。中国跨出WTO的局限,与东盟、南美、南亚、中亚、非洲等地区先后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找准了自由贸易兴邦富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