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平稳增长 背后却暗流汹涌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于今年和明年底到期,如政府不采取管理措施,2005年初出口激增、价格暴跌的局面很可能将重演。”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沈阳日前对记者表示。
出口平稳增长背后暗流汹涌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数据表明,2006年1至9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212.3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1.85%,与去年同期增幅基本相当。从出口市场地区结构来看,受欧美纺织品设限及配额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虽然我国对欧美出口仍有增长,但增幅急剧下滑。1至9月份对欧盟和美国出口仅分别增长了9.32%和9.88%,较上年同期增幅分别回落50.65个百分点和55.73个百分点,欧美市场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34.09%下滑至26.59%。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黎友焕博士告诉记者,基于2007年国内外纺织品贸易形势判断,由于从中国采购纺织品面临的“特保”风险提高,中国企业的长期订单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很多美欧厂家的订单可能转移,而同具成本优势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则将成为最理想的目的地。
由于欧美设限,亚洲周边国家得益于定单转移,已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据记者了解,2004年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为0.76美元/小时(尚未考虑汇率上涨因素),而同期印度为0.67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8美元/小时,印尼为0.5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7美元/小时,斯里兰卡为0.46美元/小时,越南为0.28美元/小时,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均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中国长期以来靠劳动力的“量”积累起来的低成本优势面临逐渐丧失的危险”,黎友焕表示。
对于今年下半年形势,企业则纷纷表示担忧。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沈阳对记者表示,由于中欧协议即将于今年年底到期,如果相关政策届时不能明朗,则今年下半年我国对欧贸易很可能会因企业等待观望、推迟出货等受到相应影响。展望中欧、中美协议到期后的出口形势,如政府不采取管理措施,2005年初出口激增、价格暴跌的局面很可能将重演。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今明两年形势的判断,该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的观点是:随着2007年底中欧纺织品协议到期及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协议陆续到期,一些有碍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因素将浮出水面。欧美将有可能在今明年后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手段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一旦此举奏效,中国纺织品将在欧美市场面临重创。
而黎友焕则认为,目前企业界已经就今明两年形势给予极大的关注,由于投资、订单和生产都有预先性,现在的很多纺织品企业对未来的不明确动态皆感觉到紧迫和无奈。我国有关部门包括商务部也已经开始在讨论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政府不会再被动地处理这样的问题,而是尽量主动地作好应对措施。欧美在2005年与我们有协议,也做出期满后放开市场的承诺,但我们也可以预见,欧美要明显违反协议的承诺也不可能,但要完全放开市场让我们的产品长驱直入可能性更不大。欧美将会采取其它的措施限制我产品的大批量进入。因此,中欧、中美未来的纺织品贸易动向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间的博弈结果。因此,中欧、中美的纺织品贸易将在摩擦中继续发展。
贸易摩擦有增多趋势
上述专家的判断并非危言耸听,随着我国部分非设限产品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继2005年遭遇“特保”后,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被反倾销所困扰。3月,欧盟酝酿对我国8类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5月,印度初裁我国的绸缎产品存在倾销;6月,美国对我国聚酯短纤维启动涉案金额近亿美元的反倾销调查。近期欧盟业界还向欧委会申请对我国出口的亚麻布发起反倾销调查。近期美国政府承诺针对越南纺织品自行启动反倾销程序,以图给中国树立同样的先例。
欧盟议会近日通过决议,全面禁止PFOS在商品中的使用,而在我国,目前这种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地毯、皮鞋、造纸、包装、印染、洗涤、化妆品、农药、消防剂及液压油等制造领域。“这将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道技术壁垒,这也表明我国纺织品正面对日益保守化的国际市场环境”,黎友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