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零售业限制外国人的进入 中国对俄出口重创
从1月15日起,限制外国劳务人员在俄罗斯从事零售业务法令在俄正式生效。这项由俄联邦政府总理签署的命令规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不允许外国人在俄从事酒类(包括啤酒)、医药类商品的零售;从2007年1月15日至4月1日,外国人在俄市场内从事零售业和在商店之外从事其他零售经营者要减少到40%,从2007年4月1日至12月1日要减少到零。
这意味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从事零售业的外国人,迎来了零售经销的“严冬”。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目前,在俄罗斯各地从事商业零售业的中国籍商人达10万人左右。此项法令的实施,意味着10万多名中国商人面临从俄零售市场出局。
中国商人受冲击严重
据黑龙江省黑河市一位主管对俄经贸的官员介绍,俄罗斯采取的这种措施,尤其是其中对在帐篷和露天市场从事商品零售业务的限制,对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影响最大。
据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进入俄罗斯市场是从“倒爷”的形式开始的,一直发展到现在。目前俄罗斯和中国开展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各种经商处、商务办有很多,从整体来看,从事零售业的中国商人占在俄中国人总数的近1/4。
中国人在俄的外国务工者中属于少数,但由于俄罗斯轻工业产品比较缺乏,中国商品性价比高,弥补了这个空缺,因而近年来中国商品逐渐走俏俄罗斯,在俄罗斯市场中的中国商贩也因此越来越多。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该项法令正式实施,那么很多中国商户就失去了在俄罗斯市场立足的根本,他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回国。据了解,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层次差别很大,一些在90年代赴俄的人中,大多已经成为当地精英,在俄罗斯办厂建房,雇佣独联体或俄当地人做员工,自己只负责从中国境内组织货源。但很多后来者则多以在俄罗斯各地市场“练摊”为主,这些人大都不想长期在俄罗斯搞投资,主要就是进行商品零售,因此,此次禁令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据介绍,从去年年底开始,设在俄罗斯的一些中国商品城已经人去楼空。俄罗斯各大市场的中国商人都不分白天黑夜地紧急甩卖商品,甩卖风已经导致俄罗斯部分地区物价暴跌。
而对替别人“看摊”的中国商贩来说,关闭市场只能意味着打道回
府。在实行劳工配额之后,俄罗斯只招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移民,绝大多数华商因此而丧失在俄罗斯工作的机会。
中国对俄出口受重创
每年的12月份是传统的对俄出口旺季,但自从去年11月中旬传出俄罗斯限制外国人即入零售企业的消息后,作为对俄出口大省,黑龙江省的各口岸出货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反常情况。
据黑龙江省商务厅介绍,去年前11个月,该省出口俄罗斯的商品中,服装、鞋帽、纺织品占出口额的70%以上,现在,这类产品也是受俄罗斯“限制”政策影响最大的商品。该省商务厅有关人士分析,该项政策对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的影响有三:
一是以“倒包”为主要特征的对俄出口业务萎缩并有可能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是在俄从事零售业务的中国商人利益受到冲击,将被迫返回国内。三是境内外的大型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将会受到冲击。据对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等重点口岸调查预测,因受俄罗斯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政策影响,将使黑龙江省2007年的对俄出口额减少15亿美元左右。
“中国优惠”可能性小
据了解,这次俄罗斯对零售业整顿的目的非常明显。
一直以来,俄罗斯零售市场由外来人口占据垄断优势,日用百货商品市场则多是中国人和越南人。俄罗斯中小经营者如果没有良好的货源和关系,很难在这些市场里面站住脚。由于外来经营者的强大竞争力,俄罗斯很多个体小商户只好转手倒卖外国商户的商品。
俄官方表示,独联体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还导致国家犯罪局势的恶化。2006年10月16日,俄总统普京敦促政府尽快采取措施,整顿商品市场秩序,保护俄罗斯公民利益。为此,俄政府通过了这样一项法令。
另外,俄罗斯一直在清理灰色清关,比如封摊位、拉走货物等措施,但是成效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俄从零售业下手,整顿商业秩序,意图从根本上抑制灰色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