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服出口退税调整:"蜜罐"打破之痛
从去年12月16日开始,纺织品等传统产品报关出口,只能拿到下调以后的退税率,为此企业至少损失2个百分点以上的毛利。对此,深圳深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惠君心里的一笔帐非常清楚:“我们公司一年出口额为7000万元,因为这次退税调整,一年将减少收入140万元。”去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曾发出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对企业在12月15日后报关出口的货物,实行调整后的退税率。此前,2004年纺织品出口退税已经下调4个点。
去年以来,中国积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通过降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限制高能耗等初级产品的出口,数十个行业退税率下调2%至8%不等,部分行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今年初则已全面实行。这是继2003年下调退税率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调整。
政策有保有压
据记者了解,这项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出口退税改革,涉及行业众多,完全取消出口退税政策的就包括,“除盐、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类矿产品,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及废料等金属陶瓷;25种农药及中间体,部分成品革,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等”,此外将陶瓷、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税率分别由13%降至8%和11%;将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8%和11%;将纺织品、家俱等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将非机械驱动车(手推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同时,为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将有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5%或11%提高到13%.退税率的有升有降,充分体现了政策的有保有压。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外贸体制改革和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出口欠退税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历史的旧债
据统计,2002年底,中国累计出口退税欠款高达2477亿元。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的退税欠款,给中央财政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还款压力。早在2003年,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经过共同酝酿,提出了旨在由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分担这一压力的解决方案。经过数月的讨论,此方案最终在当年10月10日国务院召开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得以确定。
为什么在过去几年内,出口退税的欠账越积越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表面上看,其成因是中央财政安排的出口退税资金不能满足出口贸易增长的需要,但从深层次分析,是因为出口退税机制不合理。据了解,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在增值税的征收环节,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按照75%∶25%的大致比例进行分成。在出口环节,却是中央财政负担了全部退税,地方政府不承担任何退税责任。近几年中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上升,年均增幅达30%以上,再加上出口退税率普遍上调,出口退税额也在不断上升,使得中央财政支付压力加大。
2003年由于出口欠税严重,国家出台了近年来最重大的一次退税机制改革。
这次改革是涉及财政、外贸等诸多方面的重大体制调整,主要内容:一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2003年10月起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由15.51%调整到12.51%。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即今后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四是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五是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
2005年8月,为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国务院再次对出口退税政策加以调整: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出基数的部分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由75∶25调整为92.5∶7.5。同时,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全部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相应取消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返还,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从2005年至2006年9月,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关微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大多是调低或者取消资源性产品出口的退税率,如汽油、煤炭、矿物、有色金属、皮革类原料等。
出口结构调整是出路
业内专家分析,2003年和2006年两次出口退税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实质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降低由于长期以来过于依赖出口对相关产业造成的??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出口大省浙江为例,2003年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较为明显,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比重从2003年的37.3%下降到2006年1-9月的30.1%,机电产品比重由34.4%上升到41.5%,机电产品成为浙江省出口第一大类商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由5.0%上升到10.0%。当然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是退税政策、其他外贸政策、市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退税政策调整对调节高额顺差状况及出口增幅等方面没有较明显的成效,出口总规模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出口总额以每年增长三成的速度连上台阶,2004年突破500亿美元、2005年突破700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1000亿美元。
专家认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外贸模式已基本形成,应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政府的过度依赖思想已有明显改变。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总体的影响远不如国际贸易摩擦风险、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等影响大。可以预期的是,退税政策调整后,纺织品出口比重将进一步降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将有所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也是国家政策调整所期望收到的成效。由于改革是一揽子的,在降低退税率的同时加快了对企业原来退税欠款的偿还速度,由于目前全国历年累计欠退税已基本还清,增加了企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出口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