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遭遇“寒流” 谁来买单
走进谢丽珍女士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上堆放着各类培训资料和报名文件,这让笔者下意识地问到:“2006年的培训业还比较景气吧?”对于我的问题,谢丽珍校长直截了当地给出了否定答案:“2006年培训工作相当不景气,只有几家企业找上门来,且大多数为岗位培训,但最后报名的非常少。由于报名的人太少,无法组成班,因此技师班,尤其是中高级技师班根本无法开课。作为专业技术培训学校,我们的运营情况一直很一般,这样的高成本投入而微薄的收入甚至零收入的班我们没有能力开。”
谢丽珍翻出厚厚的资料向笔者进一步介绍,2004年培训情况应该说还可以,岗位培训和初中高级技师培训都开课了,学员基本都顺利通过考试领到了结业证书和等级证书。从2005年开始,来培训的企业和技工数量锐减,只有一家企业的少数技工参与了技师培训,岗位知识培训也没有往年那样旺的人气了。
与2006年初的工作计划相比,2006年底的总结数据分外让人感到艰难。除了2006年5月份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立为“中国轻工缝纫机械行业职业技能上海培训基地”,并完成了45人的装配工培训考核工作外,其他工作都陷入僵局,工作很难开展,总是一次接一次的碰壁,更让谢丽珍伤透了脑筋。
谢丽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状?
技术等级薪酬制度不完善
对于培训遭遇“寒流”的原因,谢丽珍很坦然地说:“首要原因是‘培训费用谁来出’这个问题引起的。对于收入微薄的技术工人来说,自己掏学费是不太可能的,况且就算掏学费参加了培训,企业也很难在短期内相应提高他的收入。个人价值无法得到有效体现,这里又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目前行业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以及技师培误训还没有与技工人员的薪资标准挂钩,行业中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技术等级薪酬制度。”
当然,也有部分企业采取“柔性管理”办法,对于参加培训的工人采取“考试一通过,费用就报销”的鼓励措施。例如,目前上海宝马缝纫机公司即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样不仅促进了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更有效节省了企业培训方面的开支。
“技术等等级薪酬制度不完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虽然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不算大,但对于技术工种的分类还是很细致的。例如,除了最主要的装配工之外,还包括:调试工、辅助工、打包工、检验工,这些工种的技术等级制度划分没有在培训课程和考试审核中直接反应出来,因此技术等级薪酬制度应该尽快完善起来,这样才能解决行业技术培训的难题。”谢丽珍这样说道。
企业不够重视
除了培训费用问题,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企业培训计划的大小。
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有一支稳定而坚实的技工队伍,企业不仅经常为技术工人提供培训机会,也常在企业内或企业间进行技术交流活动。目前,大部分培训班是由规模较大的企业所开办,有专门的培训师对学员进行短期培训,授课内容主要是该企业个别机种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而近一两年内购买该企业设备的用户可免费参加相应设备的培训。另外,实力较强的经销商也经常会开办类似的培训班,对用户的维修工进行培训,以减轻售后服务压力。但众多小企业由于受到生产规模、资金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并不重视技工培训问题。谢丽珍也无不感概地说:“在这个微利的行业中,众多小企业疲惫地挣扎着,就像与一个还未达到温饱的人谈小康生活一样,与他们谈培训的确有点难度。”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缝企已经开始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也已有一部分企业尝到了“人才培养”这粒良种结出的甘甜果实。
上海贵衣缝纫设备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两年来,贵衣公司对技工的培训工作相当重视,逐渐加大投入力度,分批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上海贵衣公司人事部的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培训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都有好处。”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解决培训的费用问题之后,专业的技术培训或者岗位登记在技工当中是相当欢迎的。“由于我们工作的特点以及重要性,我们技工需要经常去‘充电’。”一位供职于小型缝机企业的技工这样说到。
对于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技工培训学校,谢丽珍建议可以相应地增设缝纫机专业,这样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系统的培训学习之后,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市场的需求,缓解企业“用工荒”的问题,但这又凸显出师资缺乏问题。
培训师资力量的缺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近日,笔者在台州听到有机修工这样建议:“如果能够将服装企业或经销商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维修工与制造企业设备理论知识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组织起来,将会组成一支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行业内的培训师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