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针织行业两大创新点:科技与品牌
去年此时,本报记者就2006年针织行业发展思路专访了新就任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的杨世滨。当时他提出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市场体系、设计体系和人才体系四大体系,清晰规划了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脉络,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证明四大体系的建设具有科学性而且成效显著,为实现“十一五”针织工业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又是辞旧迎新时,谈到2007年针织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杨世滨认为,四大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在今后几年的行业工作中都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结合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精神,今年针织工业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努力提升全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上,也可以说这是今年针织行业工作的两大创新点,通过提升科技与品牌两大贡献率,全面提高行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记者:在目前贴牌加工仍占相当大比例的国内针织企业中,如何倡导品牌贡献率的提升?
杨世滨:目前,国内针织行业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贴牌生产,但同时应该看到现在的针织企业品牌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很多内衣、文胸、袜类生产企业都在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从他们的发展中,我们能够看到未来中国针织品牌享誉中外的希望。同时,不可否认,国内针织行业品牌总体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要尽快改变现状,首先要充分认识品牌创新对于企业以及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品牌创新是传统工业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低水平竞争,全面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客观上讲,目前国内很多针织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针织企业,多数在为世界名牌进行贴牌加工,而且经济效益较好,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企业的品牌意识,忽略了设计与研发的重要性。但是,这不能改变我们一直倡导而且今后必须着力加强的发展自主品牌的决心,不能动摇行业一直主张的通过品牌创新提升中国针织工业在国际上竞争优势和地位。的确,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一批优势企业以强烈的品牌意识、强烈的创建民族品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带动中国针织行业的品牌发展。
同时,在品牌建设上,行业和企业要有战略眼光。目前,我国已有172种商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拥有自主品牌的只占其中的50%。由于中国的产品大多是贴牌生产,大部分生产利润被外商获取,中国企业挣的只是十分低廉的加工费。尽管这能够说明我们的加工水平已经到了世界一流,但我们仍然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1952年,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曾经拒绝了10万美元的贴牌订单,执著创建自主品牌几十年终不悔,才成就了今天享誉全球的索尼品牌。如今的索尼的品牌价值又岂止几个10万美元?索尼的经历是一个启示:企业的品牌发展要把目光放远,胸怀大志,不舍不得,有舍有得。
记者:您为什么把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今年行业工作另一个重要的创新点?
杨世滨:我认为,提高科技贡献率是发展品牌、提高品牌贡献率的有力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2007年针织行业将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针织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快产品更新速度,针织产品能够更加体现时尚化、个性化、科技化,而且经编类织物在数量上会有大幅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提升。
在技术装备上,2007年针织行业要加大大圆机、高速经编机、电脑提花横机、袜机、无缝内衣机械高水平设备的比例。目前,行业先进设备比例大约在25%左右,今后将加大先进设备引进和改造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末先进设备比例达到40%以上,行业总体设备水平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我们也希望国家在相应针织机械进口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争取在2007年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