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服装业屡遭“质量门”反思——不合格背后是什么

      竞相不合格

      跟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走红一样,生活中的各种质量问题也火爆起来,几乎每周都有关乎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的“炸弹”被引爆。自从“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报道了浙江省在抽查中发现众多国际品牌服装不合格之后,服装界的质量问题在近期遭遇了大爆发。休闲装、童装、女装……各个门类几乎无一幸免。来自各地、各时期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而且这些质量问题并非小瑕疵,恰恰到了严重的地步,“合格率仅20%”“不合格率超过50%”……等字眼充斥着关于服装质量的报道中。不合格本就已经让人不舒服,而那样悬殊刺目的数据更让人心惊胆战。

      今年3·15前夕,浙江省工商局对杭州市几家知名百货商场销售的品牌服装进行了一次质量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在抽检的37个批次的国外知名品牌服装中,有22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达到了59.5%。检测发现,服装标注的纤维含量和实测不符是主要问题之一。“勃贝雷”的夹克的里料标注为100%的涤纶,实测为100%粘胶,“雨果·博斯”茄克衫的里料标注为100%纯棉,实测为100%涤纶。有的服装的PH值不合格:“都彭”夹克衫和“鲨鱼”T恤衫的PH 值明显呈偏酸性。另外,“雨果·博斯”的休闲裤、“鲨鱼”的羊毛衫、“菲杰”的女裤色牢度不合格,其中“雅格狮丹”的男裤色牢度最差,不合格项目多达5项。

      “六一”前,广东省工商局共抽查了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潮州等 6市流通领域22家商场、超市、个体户销售的儿童服装商品91批次,剔除纯标签不合格的商品外,内在质量合格率仅为50.6%。不合格产品不仅含有偶氮染料、甲醛等致癌物质,PH值、耐唾液、色牢度等方面也问题多多,安全性能令人担忧。其中还有“D.D.CAT叮当猫”、“丽婴房”、“好孩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时间,“致癌童装”让人闻声色变。六月,四川省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全省范围内销售环节的童装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37.5%。本次共抽查48个批次产品,不合格的就有30个批次,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甲醛超标、PH值不符、异味、标识不符、染色牢度不合格、外观质量有缺陷等。7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在对儿童服装的抽查中发现,有四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此次市场上抽查不合格的产品,主要问题是童装面料色牢度、PH值不合格。PH值不合格主要是由于染料没有控制好,导致面料的酸碱度不达标,而耐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不合格则易导致服装在清洗、摩擦后掉色。如果PH值、甲醛含量等理化指标超标严重,儿童在穿戴接触皮肤时,会产生一定的刺激性。童装产品除了理化指标不合格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服装厂家的产品存在标识与实际面料不符的情况,明明有化纤成分,却标为纯棉;在质量等级标注上提高质量等级;纽扣或其他饰物钉缝不牢固,造成穿戴时松动掉下引发婴幼儿吞食,或者拉链、拼带等设计不合理,导致误伤婴幼儿。

      9月份,国家质检总局抽查发现,包括福建、浙江、广东等在内的10个省、直辖市的141家企业生产的142种产品中合格117种,产品抽样合格率82.4%。两成的不合格率,仍然让消费者无法满意。在对丝绸产品的抽查中发现合格率也不到80%,中小企业的产品更是近六成不合格。

      面对如此之多的“不合格”,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为何屡遭“不安全”入侵

      在众多的不合格事件中,尤其被关注的是那些“世界名牌”的不合格问题。尤其是在浙江省抽查“世界名牌”事件之后,各地关于“世界名牌”质量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大大加强,不幸的是,坏消息一直存在且依然不断地传来。

      中国不仅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大国和进口国。早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一项最新专项抽查结果表明,进口纺织品和服装在安全卫生等项目方面的质量问题较为严重。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上海、江苏等十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403个样品的安全卫生、使用标识等项目进行了专项抽查。结果显示,总的不合格比例较高,基本甲醛含量、偶氮染料、PH值、染色牢度、纤维成份等内在质量总的不合格率为46%;按单项累计,总的不合格率占到62%;外观质量总不合格率为63%;主要面料、服装的进口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意大利等,均有较高的不合格率。

      浙江事件由于遭到中央电视台的曝光,“世界名牌”被推到了风尖浪口上。

      “世界名牌不合格”之所以被如此广泛关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应该是“世界知名品牌”这几个字,有着这些“名牌”桂冠的服装向来都有着消费者的较高信任度,一下子被曝光,显得更加震撼。但是事情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为何“世界名牌”能在中国市场不合格呢?假如“世界名牌”本来就以“不合格”为常事,那又如何成为“世界名牌”?

      西方发达国家以苛刻的质量要求为由,不断给中国出口制造的技术壁垒想来中国企业已经不再陌生。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就对纺织品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仅生态标准一项就可将相当一部分问题产品挡在市场之外。比如生态纺织品标准就包括:欧盟生态标准、生态纺织品标准、德国莱茵区技术安全标准、丹麦绿色棉布标准、荷兰成衣环保标准等。这些标准不仅要求最终产品要符合生态学标准,同时还要求纺织原料及制品生产、加工和包装等各环节都符合生态学的标准。如果达不到标准将会面临经济损失,如果流入市场就会面临严厉的处罚。为了争得出口,中国企业会想方设法地让质量达到对方要求。正是严格的标准把关,国外市场才保障了本地市场的质量安全。曾经有一个机构作过一项调查,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出问题是因为中国没有相应的产品规范和监管细则。

      谁该为质量负责

      虽然与食品安全比起来,服装安全的重要程度似乎要轻一些,毕竟不是入口直接可以产生状况的。但是要知道,服装几乎时时刻刻”亲密接触“着我们的身体,这种侵害照样严重危及健康。据专业人士介绍,消费者穿了甲醛含量超标的服装后,轻者会发生皮肤过敏,出现红肿、发痒等症状,重者会连续咳嗽,继而引发气管炎等病症;服装PH值不合格会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等不适;色牢度差的产品碰到雨水、汗水会造成面料上的颜料脱落褪色,其中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人体健康;可分解芳香胺来自服装中的偶氮染料,这种染料在特殊条件下可分解产生20种致癌芳香胺。

      中国是纺织大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为什么纺织大国的人们穿不上放心、合格的衣服呢?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质量问题都不能保证,那又何谈品牌,何谈强国呢?再说,消费者就是广大生产厂家的客户,是上帝,是衣食父母,厂家对消费者应该有着责任,但是质量的频频不合格说明了什么?厂家对自身的追求到底是什么?

      对于服装质量不合格问题,从事服装贸易生意多年的何强并不感到意外。他透露,专柜所售服装有正版和仿版之分。所谓正版,是指从正规渠道进来的服装;而仿版则是他们公司私下仿造的,公司每进一批货后,试销一段时间,选择当中的基本款式不大会过时、样式简洁、销量相对较大的服装进行仿制。据了解,整个仿制过程是按一般服装加工过程进行的。先买来与正版相似的布料,再打样加工。同时,把商标样板打好,商标做出,吊牌也照此处理。仿制不同于伪劣,选用的面料与正版的相差不大,面料上的差异若不是专业人士是察觉不出来的,惟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布料的褪色问题。

      另外,为了降低成本,赚取更多利润,有的经销商便大量进仿版货,一件标价七八百元的衣服,成本可能七八十元而已。而为了通过各种检查,经销商手中会有少量从正规渠道进的货,这样可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识货的行家。

      除了流通渠道中不法商人的趋利行为,生产厂家的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也难逃罪责。浙江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副处长何晓明认为,要从源头遏制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首先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行业标准。何晓明说:“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标准化建设非常滞后,要么是应该有标准的标准没制订出来,要么是标准的修订更新慢以及内容不完善,目前市场上仍有许多商品处于标准缺失状态。国家产品标准的缺乏和滞后,监管的不力,更是为质量问题大开绿灯。”

      服装作为终端产品,有了质量问题后,服装生产企业就成为矛头所指。但是质量问题难道仅仅是服装企业的事吗?质量事情发生后,大家在不清楚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也不去深究其中的原因,却把矛头直指服装生产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服装生产企业是不公平的。保证服装的质量关乎整个行业的兴衰,而要为社会提供安全的服装,不是服装生产单个行业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上下游相关行业统一步伐,合力整改,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同时,要在面料生产、服装生产到终端销售都必须严格把关,但不需要每个环节都参与检测。面料生产商最好来参与检测。服装生产企业最好有相对固定的面料供货商,并要求对方提供有关检测证书。销售商同样如此。服装生产企业及销售商,最好能承担一定的检测费用,在订单上应该把检测费用计入。童装之所以出现诸类质量问题,中国流行面料检测中心主任杨萍认为,与检测成本偏高及企业抱有侥幸逃避心理都有关系,”偶氮染料检测过程中一个颜色检测的费用就需要四五百元,而服装面料中常常含有多种颜色,如果每批产品都要经过检测的话,成本还是相当高的,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