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国内纺织服装业投资海外慎防“水肿”

      面对欧美国家频繁启动保护措施和设立贸易壁垒,一些纺织服装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非洲、南美等国家投资建厂以实现"曲线出口"。但是,由于贸易保护的多变性、投资环境的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我国纺织服装业掀起的"投资热"背后暗藏诸多隐忧,如最近俄罗斯通过的法律,限止外国移民在俄市场从事零售业,使当地华商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与同此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纷纷宣布新投资计划,让我们听到了竞争者匆匆追赶的脚步……

        为了降低成本,绕开贸易壁垒,或者为了更接近目标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业选择投资海外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地区有非洲、中南美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然而,如同一个人初到陌生的环境,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考验同样严峻。

        劳资纠纷是最棘手的问题

        在非洲大陆上的各个行业,中国人的身影正日益活跃,中资企业总数已超过800家。非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仍在吸引着更多的中国公司"走进非洲"。

        许多非洲国家,无论是总统、部长还是企业界人士,无不热忱欢迎中国企业带着资金、技术和设备前来投资,不少国家还颁布了吸引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投资环境千差万别,加上中非企业在经营模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资企业或多或少都遭遇过"成长的烦恼",劳资纠纷就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对此,一家在科特迪瓦设立投资公司的总经理秦亚飞感受特别深。他说:"国内基本上不存在劳资纠纷问题,所以,刚到非洲时,看到当地员工动辄罢工,感到很不习惯。后来才知道,其实没这么简单。"

        这家公司在1998年开业当年,就毫无思想准备地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劳资纠纷。引发这场纠纷的"导火索"是公司对部分当地员工不满意,准备辞退他们。这些员工不服,把公司告上法庭,索赔9000万西非法郎(折合30多万美元)。由于公司不熟悉当地法律,这场官司一直拖到2005年才了结,公司最终赔偿800万西非法郎。

        公司痛定思痛,得出教训:企业一定要了解当地法律,一切依法行事。如果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损失等,必须保留证据,将来一旦要打官司,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效证据。

        非洲许多国家的劳工法对资方比较苛刻,劳动保障组织也倾向于为工人说话。工人通常每两年至三年就要求提高工资,增加福利,资方如不答复就罢工。

        秦亚飞说,劳资纠纷最容易在公司辞退员工和员工要求加薪时发生。"只要依法管理,按章办事,加强沟通,矛盾并非解决不了。"

        先贸易后设厂逐步推进

        一个企业要开辟海外疆域,动辄涉及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投资,岂可小视?而决定这一步对错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前期市场调研工作是否扎实可靠。为避免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生产型企业可以考虑采取先贸易后设厂的方式来逐步推进。贸易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熟悉当地投资环境,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在当地生产打下一定的市场基础,让企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比如,在南美的委内瑞拉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逐步跟进。

        目前,委内瑞拉的纺织服装业正处在严重困难中。据委内瑞拉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委服装企业已从原来的300家减少到现在的仅50家左右。进口纺织品已占国内市场的70%多。在该行业中,目前尚无外资进入。进口需求主要为牛仔布、服装、针织内衣、套衫、毛浴巾、床单、被套、睡袍等。

        委纺织品市场最大的特点是进口无配额,也无许可证限制,可自由进口。并且市场需求走两个极端:低档商品市场对服装质量和款式要求不高,对我国一些库存商品兴趣浓厚;而高档纺织品市场讲究加工精细、款式新颖,价格再高也有人问津。近些年来,我对委纺织品出口增长较快,但仍只占其进口总额的4%,市场空间巨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委内瑞拉政府通过决议,规定所有进口纺织品必须有西班牙语标签,内容注明产品来源国和原产地、制作材料、型号等,若不符合上述规定一律不得进入销售。

        聘用律师规避法律风险

        加纳黄金有线电视台总经理周旭认为,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好当地的投资政策,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因此,"找个好律师是最重要的"。

        他说,企业在做出投资决定后,应当立即考虑聘用合适的律师,通过律师了解该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政策规定。在开设公司时,也一定要让律师为公司进行正式注册,否则,很可能给将来的经营埋下隐患。

        在聘用员工时,也应当让律师根据当地的劳工法等制定聘用合同。例如在加纳,每个应聘者都要提供求职信、个人简历、担保信等文件,法律规定在三个月的试用期内双方可自主选择,超过试用期后,雇主就不能随意开除员工。遇到员工不遵守公司规定,可以向其发出两三次警告信,这些都要存档,留作将来提交法庭的证据。

        与投资地结成"命运共同体"

        本地化是许多中资企业成功的法宝。中国企业在海外创业,不可能脱离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壤而孤立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中国和非洲整体关系上,也应在中非企业关系上得到体现。

        我们的投资目的国,多数比较缺乏技术和资金,但如果我们的企业盲目认为他们不如自己,态度倨傲,在合作时以攫取最高利益为目的,很容易让合作伙伴产生反感,久而久之就会对中国的整体形象造成破坏。

        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马志学认为,跟非洲合作,要讲究共同管理,跟对方形成命运共同体。双方都有利,合作就有了生命力。

        "曲线救国"未必是良方

        宁波申洲针织集团有限公司最近表示,将斥资3千多万美元在柬埔寨建立服装工厂,产品将从那里直接出口美国市场。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8月底,中国在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地投资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其中相当部分是纺织服装企业。

        广西社科院东盟问题专家古小松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如今频遭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中国,就是外贸快速增长的东盟国家未来的样本。如果我国纺织企业不在产业升级和实施品牌战略上下工夫,而把精力放在"东躲西移"寻找生存空间,最后很可能是在不同的地点遭到同样的封杀。

        事实上,欧美设置贸易壁垒的对象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东盟国家也同样可能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阻击"。我国纺织企业在海外寻求"避风港"的意图一旦被发达国家识破,投资所在国必然也会遭到反倾销等手段的指控。

        鞋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5年夏天,欧盟分别对中国生产的劳保鞋和部分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其中皮鞋涉案金额高达7亿多欧元,涉案企业1200家。正当我国企业寄希望于在东盟投资建厂"曲线出口"的时候,接受产业转移最多的越南最近也被欧盟委员会列为反倾销调查的对象,令不少打算在越南大干一场的中国鞋企措手不及,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准备把工厂低价盘出去。

        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根本

        从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欢迎投资的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对蜂拥而至的我国原料加工型企业持观望态度,一旦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抢夺了东道国的出口市场或者挤垮了本土企业,便会遭到种种歧视性干扰政策的排斥。

        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负责人认为,目前,纺织品在越南、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拥有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的我国直接投资企业的介入,原来的"蛋糕"将被重新切分,外来企业必然面临东道国的种种刁难和排挤。

        此外,由于各个国家投资环境差异性很大,急于寻找出口新渠道的我国纺织企业很容易陷入"走出去易、站得稳难"的尴尬局面。各国的投资体制、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和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